将西夏艺术填入时间胶囊
2012-07-25 15:03:48 来源:搜狐网 评论:0 点击:
故事是从黑水城开始的。
黑水城蒙古语为“哈喇浩特”,西夏古城废墟,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绿洲之中生气盎然的城市。如今,黑水城被黄沙包围,沙漠围拢过来,每当狂风大作,数以吨计的浮沙便倾泻而下。史料上关于黑水城的记载少之又少,有说它毁于一场战乱,有说它藏有大量珍宝。藏有珍宝的传说在20世纪初引来了一批批外国探险者。据说俄国人柯兹洛夫从这里运走的宝贝,用骆驼驮装了40箱约上万件。后来,这些宝贵的文物文献1910年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极大轰动。黑水城名闻世界,西夏学从此诞生。
然而相较于西夏艺术的丰富多姿,西夏艺术研究却薄弱许多。按照《西夏艺术史》书中的说法,由于西夏灭亡后,元代未为其修史,从而资料稀缺,日渐边缘,西夏成为中国历史上几乎被遗忘的王朝。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王国维、陈寅恪、罗振玉等人倡导下,西夏文的研究才逐渐为学术界关注,然而艺术因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庞大散佚的现状,仍然是长期的空白。更为吊诡的是,解放后常书鸿与王静如两位先生主持西夏艺术考察,可惜此次成果尚未公布,“文革”悄然降临。
西夏艺术究竟包括哪些?它们的历史与成因如何,它们拥有怎样的独特艺术个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交融洪流中,西夏艺术的生命力何在?《西夏艺术史》中,两位西夏艺术研究专家,将西夏艺术统编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碑刻与雕版、音乐舞蹈六大部分,将驳杂琐碎的众多西夏艺术品有序含纳其中,搭建成迄今最完整、内容丰富的西夏艺术体系。
解读一段尘封往事,历史的因果便像无边无际的细网漫漫撒开来,最后仿佛被云消雾散后的幻觉所笼罩。千百年来,人类艺术基本上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建立的,发达的工艺装饰也都是为了表达神的庄严。很多年之后,这些物品成为一段历史的纪念碑,无声讲述着被湮灭的繁华。西夏艺术中的壁画颇有民族特色,绝大多数是佛教内容,反映世俗生活的较少。在敷彩方面,许多以绿为底,着色清淡,有“绿壁画”之称。壁画经历千百年来岁月沧桑,已经斑驳。从石青到石绿,颜色清雅逐层变化,有平涂有晕染,纤细感贯穿于作品之中。那深不见底的空间,凝重又内敛的色调,代表了一个极乐世界。
在西夏艺术众多瑰宝中,我的心头好是双头佛像。佛造像的神圣之处在于,人们不会仅仅把它当做是一个美好的工艺品,重要的是激发宗教情感,兴起感念之心。这尊塑像非常特别,主臂双手合十,一臂残缺,一臂自由下垂,肉身描金。这是现有诸佛造像中,唯一的一尊佛分身艺术造型。据传唐玄奘在西行途中听到一个美丽的故事:两个佛教徒想拥有佛像,却付不起制作两个佛像的费用,只定制了一个。佛陀慈悲,将头像一分为二,以满足他们的心愿。佛像的塑造有着严格的仪规,而双头形象完全是西夏雕塑家的艺术想象和创造。佛的容颜依旧是充满慈悲的样貌,因为佛陀是超越凡间,为了普渡众生从遥远世界而来。
真正的美丽,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时间,有着压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蚀力量,以及将所有事物归还土地的意志。人类因为拥有时间意识,所以有余力去理解万物的因果。能够耐受这些而留存下来的形与色,才是真正的美丽。如今我们试图贴近西夏艺术真身,是这样一件一件瑰丽的碎片,拼凑出或者无限接近曾经的全貌。
在西方文明中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在重大活动发生或重要建筑物奠基之前埋入一些物品,如谷物、报纸、钱币等,用来向不确定的未来发送某种信息。我们给予另外一种称呼,叫“时间胶囊”。黑水城就仿佛西夏文明的一颗时间胶囊,千年后开启那些代表当年深埋地下的人类知识和成就,如同一次从过去到未来的时空旅行。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邵德成擅自篡改伪...(625)
- ·中国当代名人书画院院士冯勇建(64)
- ·我们约会吧+ 陈文最新个人资料简介照片...(59)
- ·走进幸福9号:打造世界上赡养老人最多的...(29)
- ·《山东临沭党校一女嫁二男为哪般》续一(18)
- ·卡仙奴百分百识别骗子(17)
- ·魔力仙颜怎么样?魔力鲜颜水奇迹好用么?(14)
- ·擦一擦,小手一擦不再败家(12)
- ·圣象“新实木”地板遭起诉或赔200万元(11)
- ·河南一高校被指伪造租赁合同 当事人几...(10)
- ·学霸逆袭记(10)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一带一...(10)
-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暴力拆迁(9)
- ·大连金州新区正信金安文化培训中心创新...(9)
- ·武威:熏醋厂不明气体“熏”翻两员工 ...(8)
- ·喜洋洋童装是骗子吗?一位90后妈妈的自...(8)
- ·河北清河公安:一个被“休”了13年的听证会(7)
- ·手绘鞋 小清新风格-半夏微凉自制(7)
- ·国外留学归来 赫佳方芳回国发展事业(7)
- ·北京高校三校联合在黑龙江省单考单招通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