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经 > 正文

双汇回应投诉方式引发争议
2012-10-09 16:28:39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对于双汇方面回应有关投诉时所使用的“阴谋”、“敲诈”等字眼,在新华网刊登的文章中,有人提出质疑和建议:消费者哪怕吃亏上当,也必须忍气吞声?被举报企业的义务,首先在于求证举报内容,而非质疑举报人的动机。
  
  【外界质疑】
  
  拿“阴谋”说事儿合适吗
  
  “蛆虫事件”发生后,新华网财经频道中文章指出,双汇并不是第一次抬出“阴谋论”。早在2011年双汇在回复屡屡出现的质量投诉时,也曾表示“近期双汇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不排除市场恶性竞争的可能”。
  
  记者发现,网络上质疑双汇“阴谋论”态度者大有人在。在一项由1211位网民参与,有关双汇处理“蛆虫门”事件的看法的调查显示,52%的网民对双汇处理该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对,也仍有27%的网友给予支持。据《中国企业报》报道,双汇“蛆虫门”事件发生后,在一项有3554位网民参与,问及“你是否还会购买双汇产品”的调查显示,有1635位网民表示,从瘦肉精事件后就不再消费了,占比46%;1214位网民表示,从“蛆虫门”事件后不再消费,占比34%;而有705位网友表示无所谓。从调查题目看,2318位网民认为:“监管部门没能为消费者主持公道,以至于问题不断。”持这一看法的网民占比65%;907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监管部门不作为”,占比26%;仅有329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双汇本身,占比9%。”
  
  《中国青年报》刊发邓海建的文章称:双汇的“阴谋论”或者也有道理,但证据却令人发笑———索赔者从买走产品到返店索赔不过1小时许,还全程录像,“哪一个真正的消费者会如此专业?”这话问得很对。普通消费者遇到问题商品,大多是哑巴吃黄连,遇上抢先一步的商家,别说蟑螂、蚂蚁,就是“神马”怪兽,你都死活留不下证据。但在这“自媒体”年代,全程摄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知假买假也不犯法,反倒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购假索赔之风在争议后归于共识:只要符合公共利益与道德原则,依法索赔就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别说1小时,就是买了之后当即索赔,都是法律平台上公开博弈的事情,就算消费者专业一点点,哪里能论证出什么必然的阴谋?
  
  人民网(微博)(43.38,1.69,4.05%)评论文章称,双汇声称“蛆虫事件”是一场阴谋,但双汇无法否认曾经的瘦肉精事件、菌落总数超标这两件“铁案”。对于有过“前科”的企业,怎能“禁止”旁人的怀疑?这不能怪消费者容易“联想”,而是企业必须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至于是否真是有人“黑”双汇,不能凭双汇单方说法。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双汇必须拿出存在“幕后指使”的证据。否则,仅凭“消费者怎能那么专业”,不仅难以服众,反而有明摆着看不起消费者、欺负消费者不专业的嫌疑。
  
  【理性声音】
  
  企业应用事实服人
  
  对于双汇所称的“阴谋论”,中国江西网刊发署名张兰澜的一片评论文章直言:双汇别拿阴谋说事,提高质量是关键。
  
  文章称,不可否认,在这整个事件中,厂家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是有人故意陷害。但转念一想,别人为什么会去搞这场“阴谋”,为什么民众会因这场“阴谋”而人心惶惶呢?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存在“前科”。如果不是有先前的质量问题,消费者也不会轻易就去怀疑产品。退一步说,即使这最终证实的确是一个“阴谋”,那就能挽回消费者的心了吗?他们依然会觊觎前面的教训而难以轻易尝试。因此,厂家在用法律手段让自己的名誉恢复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迫在眉睫,那便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的钱给得值不值,而这个“值”最好的体现方式便是产品质量。作为行业内的品牌企业,不应急于抛出阴谋论,而应该用清晰明了的事实真相服人。
  
  

相关热词搜索:双汇 回应 投诉

上一篇:储户投诉建设银行5月存3万9月少一半
下一篇:双汇处理投诉方式遭质疑 频陷质量门常搬阴谋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