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回应投诉方式引发争议
2012-10-09 16:28:39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对于双汇方面回应有关投诉时所使用的“阴谋”、“敲诈”等字眼,在新华网刊登的文章中,有人提出质疑和建议:消费者哪怕吃亏上当,也必须忍气吞声?被举报企业的义务,首先在于求证举报内容,而非质疑举报人的动机。
【外界质疑】
拿“阴谋”说事儿合适吗
“蛆虫事件”发生后,新华网财经频道中文章指出,双汇并不是第一次抬出“阴谋论”。早在2011年双汇在回复屡屡出现的质量投诉时,也曾表示“近期双汇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不排除市场恶性竞争的可能”。
记者发现,网络上质疑双汇“阴谋论”态度者大有人在。在一项由1211位网民参与,有关双汇处理“蛆虫门”事件的看法的调查显示,52%的网民对双汇处理该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对,也仍有27%的网友给予支持。据《中国企业报》报道,双汇“蛆虫门”事件发生后,在一项有3554位网民参与,问及“你是否还会购买双汇产品”的调查显示,有1635位网民表示,从瘦肉精事件后就不再消费了,占比46%;1214位网民表示,从“蛆虫门”事件后不再消费,占比34%;而有705位网友表示无所谓。从调查题目看,2318位网民认为:“监管部门没能为消费者主持公道,以至于问题不断。”持这一看法的网民占比65%;907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监管部门不作为”,占比26%;仅有329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双汇本身,占比9%。”
《中国青年报》刊发邓海建的文章称:双汇的“阴谋论”或者也有道理,但证据却令人发笑———索赔者从买走产品到返店索赔不过1小时许,还全程录像,“哪一个真正的消费者会如此专业?”这话问得很对。普通消费者遇到问题商品,大多是哑巴吃黄连,遇上抢先一步的商家,别说蟑螂、蚂蚁,就是“神马”怪兽,你都死活留不下证据。但在这“自媒体”年代,全程摄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知假买假也不犯法,反倒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购假索赔之风在争议后归于共识:只要符合公共利益与道德原则,依法索赔就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别说1小时,就是买了之后当即索赔,都是法律平台上公开博弈的事情,就算消费者专业一点点,哪里能论证出什么必然的阴谋?
人民网(微博)(43.38,1.69,4.05%)评论文章称,双汇声称“蛆虫事件”是一场阴谋,但双汇无法否认曾经的瘦肉精事件、菌落总数超标这两件“铁案”。对于有过“前科”的企业,怎能“禁止”旁人的怀疑?这不能怪消费者容易“联想”,而是企业必须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至于是否真是有人“黑”双汇,不能凭双汇单方说法。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双汇必须拿出存在“幕后指使”的证据。否则,仅凭“消费者怎能那么专业”,不仅难以服众,反而有明摆着看不起消费者、欺负消费者不专业的嫌疑。
【理性声音】
企业应用事实服人
对于双汇所称的“阴谋论”,中国江西网刊发署名张兰澜的一片评论文章直言:双汇别拿阴谋说事,提高质量是关键。
文章称,不可否认,在这整个事件中,厂家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是有人故意陷害。但转念一想,别人为什么会去搞这场“阴谋”,为什么民众会因这场“阴谋”而人心惶惶呢?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存在“前科”。如果不是有先前的质量问题,消费者也不会轻易就去怀疑产品。退一步说,即使这最终证实的确是一个“阴谋”,那就能挽回消费者的心了吗?他们依然会觊觎前面的教训而难以轻易尝试。因此,厂家在用法律手段让自己的名誉恢复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迫在眉睫,那便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的钱给得值不值,而这个“值”最好的体现方式便是产品质量。作为行业内的品牌企业,不应急于抛出阴谋论,而应该用清晰明了的事实真相服人。
【外界质疑】
拿“阴谋”说事儿合适吗
“蛆虫事件”发生后,新华网财经频道中文章指出,双汇并不是第一次抬出“阴谋论”。早在2011年双汇在回复屡屡出现的质量投诉时,也曾表示“近期双汇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不排除市场恶性竞争的可能”。
记者发现,网络上质疑双汇“阴谋论”态度者大有人在。在一项由1211位网民参与,有关双汇处理“蛆虫门”事件的看法的调查显示,52%的网民对双汇处理该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对,也仍有27%的网友给予支持。据《中国企业报》报道,双汇“蛆虫门”事件发生后,在一项有3554位网民参与,问及“你是否还会购买双汇产品”的调查显示,有1635位网民表示,从瘦肉精事件后就不再消费了,占比46%;1214位网民表示,从“蛆虫门”事件后不再消费,占比34%;而有705位网友表示无所谓。从调查题目看,2318位网民认为:“监管部门没能为消费者主持公道,以至于问题不断。”持这一看法的网民占比65%;907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监管部门不作为”,占比26%;仅有329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双汇本身,占比9%。”
《中国青年报》刊发邓海建的文章称:双汇的“阴谋论”或者也有道理,但证据却令人发笑———索赔者从买走产品到返店索赔不过1小时许,还全程录像,“哪一个真正的消费者会如此专业?”这话问得很对。普通消费者遇到问题商品,大多是哑巴吃黄连,遇上抢先一步的商家,别说蟑螂、蚂蚁,就是“神马”怪兽,你都死活留不下证据。但在这“自媒体”年代,全程摄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知假买假也不犯法,反倒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购假索赔之风在争议后归于共识:只要符合公共利益与道德原则,依法索赔就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别说1小时,就是买了之后当即索赔,都是法律平台上公开博弈的事情,就算消费者专业一点点,哪里能论证出什么必然的阴谋?
人民网(微博)(43.38,1.69,4.05%)评论文章称,双汇声称“蛆虫事件”是一场阴谋,但双汇无法否认曾经的瘦肉精事件、菌落总数超标这两件“铁案”。对于有过“前科”的企业,怎能“禁止”旁人的怀疑?这不能怪消费者容易“联想”,而是企业必须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至于是否真是有人“黑”双汇,不能凭双汇单方说法。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双汇必须拿出存在“幕后指使”的证据。否则,仅凭“消费者怎能那么专业”,不仅难以服众,反而有明摆着看不起消费者、欺负消费者不专业的嫌疑。
【理性声音】
企业应用事实服人
对于双汇所称的“阴谋论”,中国江西网刊发署名张兰澜的一片评论文章直言:双汇别拿阴谋说事,提高质量是关键。
文章称,不可否认,在这整个事件中,厂家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是有人故意陷害。但转念一想,别人为什么会去搞这场“阴谋”,为什么民众会因这场“阴谋”而人心惶惶呢?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存在“前科”。如果不是有先前的质量问题,消费者也不会轻易就去怀疑产品。退一步说,即使这最终证实的确是一个“阴谋”,那就能挽回消费者的心了吗?他们依然会觊觎前面的教训而难以轻易尝试。因此,厂家在用法律手段让自己的名誉恢复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迫在眉睫,那便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的钱给得值不值,而这个“值”最好的体现方式便是产品质量。作为行业内的品牌企业,不应急于抛出阴谋论,而应该用清晰明了的事实真相服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邵德成擅自篡改伪...(625)
- ·中国当代名人书画院院士冯勇建(64)
- ·我们约会吧+ 陈文最新个人资料简介照片...(59)
- ·走进幸福9号:打造世界上赡养老人最多的...(29)
- ·《山东临沭党校一女嫁二男为哪般》续一(18)
- ·卡仙奴百分百识别骗子(17)
- ·魔力仙颜怎么样?魔力鲜颜水奇迹好用么?(14)
- ·擦一擦,小手一擦不再败家(12)
- ·圣象“新实木”地板遭起诉或赔200万元(11)
- ·河南一高校被指伪造租赁合同 当事人几...(10)
- ·学霸逆袭记(10)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一带一...(10)
-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暴力拆迁(9)
- ·大连金州新区正信金安文化培训中心创新...(9)
- ·武威:熏醋厂不明气体“熏”翻两员工 ...(8)
- ·喜洋洋童装是骗子吗?一位90后妈妈的自...(8)
- ·河北清河公安:一个被“休”了13年的听证会(7)
- ·手绘鞋 小清新风格-半夏微凉自制(7)
- ·国外留学归来 赫佳方芳回国发展事业(7)
- ·北京高校三校联合在黑龙江省单考单招通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