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乔世辉:非洲大陆上的“中国大使”
2013-09-11 10:18:31   来源:桂工网    评论:0 点击:

  “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著名作家三毛笔下的非洲,浪漫得无疑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可在六赴非洲的援外广西医疗队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乔世辉的眼里,非洲世界却没有作家笔下这般的浪漫美好。恶劣的气候,肆虐的疾病,蜂拥而至的病人……这是他不能忘却的记忆。
  
  8月底的南宁,骄阳似火,正是新一轮台风来临前夕,空气闷得一丝风都没有。自治区人民医院大厅虽然人来人往,但井然有序。恒温的空调呼呼送着凉风,各种医疗器械有序地摆放在各个诊室一角。
  
  “这跟在非洲时的环境相比真的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呀!”坐在记者对面,回国已将近一年的乔世辉,思绪慢慢飘向了遥远的非洲大陆……
  
  援非十二年他救了三点八万人的生命
  
  由于医术精湛,1990年起,正值壮年的乔世辉参加了中国援尼日尔和援科摩罗共6届医疗队,先后在尼日尔首都国家医院、津德尔国家第二医院、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和科摩罗首都医院工作累积长达12年。
  
  在去非洲之前,乔世辉专门在北京学习了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法语课程。到尼日尔半年后,除了法语外,乔世辉已经可以用当地简单的土语和病人交流。
  
  尼日尔和科摩罗,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那儿的医疗条件相当于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纵然20多年过去,乔世辉对踏入当地医院第一刻时看到的情景仍记忆犹新:“病房很紧缺,全都挤满了人,连走廊里都是。药品也很稀缺,当地的医生将棉花放在水龙头底下蘸点水在皮肤上来回擦几下就已经算消毒了……”就连当时国内卫生部门的领导到了乔世辉所在的医院慰问,看到这样苍蝇满天飞的环境也为乔世辉等医疗队队员在这样环境下还能坚持工作而感到惊叹。
  
  可乔世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救治了当地无数的病人。在尼日尔首都国家医院工作时,收治的病人很多,乔世辉一个人就要负责30个床位的住院病人,每天门诊要诊治100多个病人。
  
  在援非期间,乔世辉承担着对内对外的保健工作。乔世辉记得在科摩罗工作时,由于援科摩罗的中资公司很多,正到疟疾高发季节,有一天晚上在驻地的大厅里,坐满了中资公司的病人。这晚,他为17个病人打针输液,由于没有凳子,很多病人就拿着一张报纸坐靠墙边。
  
  援非期间,乔世辉每天都会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当天诊治病人的情况。虽然前4年的记录已经没办法找到,可有关部门却在这些本子上统计出了一串数据:12年里,经他诊治的病人有38000多人,其中门诊病人26000多人,住院病人9200人,抢救重症病人800多人,急诊病人600多人。
  
  ■生存挑战六次染疟疾两年没洗过一次淋浴
  
  尼日尔位于遥远的非洲中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热的国家。在那里,沙尘暴每年都有发生,气候炎热,常年干旱少雨,每年只有3个月的雨季,其它时间地面上几乎看不到自然生长的绿色植物。最热时,室外温度达48摄氏度。
  
  尼日尔的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疾病横行,儿童患病死亡率高达50%。“医生在医院给病人看病的同时自己还得防病。”
  
  在乔世辉工作的医院里,从诊室、手术室到病房到处都是传播疟疾和其他疾病的蚊子、苍蝇。每天,他到达诊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用电蚊拍消灭蚊子和苍蝇。乔世辉告诉记者:“蚊子聚集最多的是医院的洗手间,所以上洗手间最安全的唯一方式就是快步回宿舍解决。”但防不胜防,由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无处不在,最终医疗队的医生们有90%还是染上了疟疾,乔世辉也不例外,先后染上了6次疟疾。
  
  在科摩罗工作时,由于该国政局不稳,2007年6月,昂儒昂岛发生政变,驻该岛的中国医生只好连夜紧急撤到首都大科摩罗岛避难。岛上有一座活火山,医疗队员随时面临着火山喷发的危险。
  
  乔世辉在大科摩罗岛首都医院工作两年间,就遇到两次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时,整个岛屿被笼罩在浓浓的烟尘中,天昏地暗,令人窒息。那几天,我们只能紧闭门窗呆在宿舍里。”乔世辉说。
  
  乔世辉也还记得有一年在大科摩罗岛过除夕的情形:下着瓢泼的大雨,整个岛都停电了。所有的市场已经没有了煤油卖,乔世辉和他的队员们最后只能把驻地菜地的木栅栏拆了下来当柴火,勉强烧了一顿“年夜饭”。
  
  
  
  此外,在科摩罗,乔世辉遇到了生活中最大的难题——缺水。在大科摩罗岛工作时,该岛停水长达半年之久,矿泉水价格涨到每瓶900科朗,相当人民币18元。乔世辉每天买2瓶矿泉水饮用以保证身体基本需要,而洗衣服、擦身只能靠老天下雨时蓄装些雨水来用。在大科摩罗岛工作的那两年里,他没有洗过一次淋浴。
  
  在乔世辉的同事、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护师吴金英的眼里,乔世辉就是“老实人一个”。吴金英叹了一口气说:“非洲的条件艰苦。有的医生去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再去了。可他这么大年纪还去了6次,我们听了都摇头,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遥思故乡祈祷海底电缆不要断
  
  第一次去非洲时,乔世辉的孩子才刚刚上小学,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只能靠爱人一个人撑着。
  
  “一个人在外时,是很想家的。”已年过半百的乔世辉轻声叹息着。长期以来,中国援非医疗队与国内联络,只能靠“鸿雁传书”。大使馆的信使每2~3个月就会往返一次国内,为医疗队员带来国内亲人的消息。
  
  后来,医疗队驻地总部安装了一部电话,但来回路程得走十多分钟。“有时候走到总部电话已经挂了,只能在那等着国内再打来。”乔世辉说:“当时,用大约60元人民币到邮局可以打1分半钟的国内电话。过年的时候打电话回国内拜年,‘新年快乐’都还没来得及说完,电话就已经断了……”
  
  后来,条件逐渐变得好了一些。2005年,非洲网络通了之后,在孩子的指导下,乔世辉学会了用“QQ”与国内家人联系。但是非洲的网络极其不稳定,常常海底电缆一出问题,就有好几个月都没办法上网。乔世辉打趣:“所以啊,那时候我们天天都在祈祷海底电缆千万不要断!”
  
  彼时,在遥远的中国南宁,乔世辉的爱人肖红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乔世辉在国外期间,他的父母年龄增大相继病重直到去世,为了使他安心在国外工作,肖红没有把实情告诉他,而是代表乔世辉为两位老人送终。“正是有了家里的支持,我们才能安心地在非洲执行援外任务啊!”乔世辉感激地说。
  
  ■“中国天使”精湛医术搭起中非友谊之桥
  
  在援外期间,乔世辉不仅为成千上万的群众看过病,还为尼日尔和科摩罗总统、政府高级官员、酋长等多次治病,树立了良好声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尼日尔总统到马拉迪视察,晚上发高烧,省长急忙找到乔世辉给总统看病。经诊断是疟疾,治疗3天就康复了。此后,尼日尔总统非常信任乔世辉,后来再患急病还派专机接乔世辉到尼亚美首都为他诊治。
  
  援非12年中,乔世辉非常注意对受援医院人才的培养。每到一个医院工作,就为当地医院医生和医学院校实习医生、护士上课培训,手把手临床带教,他说要为受援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乔世辉先后帮助尼日尔的津德尔医院建立了心电图室和胃镜室,为当地医院填补了这两项技术含量极高的诊断手段空白。从此,津德尔的患者再也不用乘车到千里之外的首都尼亚美国家医院去做心电图和进行胃镜检查了。中国医生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乔世辉说,走在当地的大街上时,黑人小孩看到他,会用中文朝他喊“你好”。
  
  今年已是我国援外医疗队派遣的第50个年头。今年8月14-17日,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医疗队派遣50周年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已获得第四届中非友好贡献奖的乔世辉荣获援外医疗队先进个人,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回国已将近一年,乔世辉依然时常会想起在非洲的“苦”日子。他记得,1992年结束第一次援外任务回国前,中国医疗队把药库里的药都免费分发给了病人。看到中国医生要走,挤满了医院走廊的病人们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天使啊,愿上帝保佑你们平安回到中国母亲的身边……”
  
  “如果组织上有需要,身体状况允许,让我第七次去非洲,我也可以去……”穿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听诊器、满头稀疏银发的乔世辉在爽朗的笑声里诉说着最朴实的心愿。
  
  桂工网:www.gxworker.com/ 

相关热词搜索:乔世辉 非洲 大陆

上一篇:北京婚纱摄影—李玫工作室全心为新人拍摄婚纱照
下一篇:广西工会创新成果①:巡礼小小讲堂里的大能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