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邓晓东:太阳能光热利用助力APEC蓝常态化
2014-12-16 10:46:5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大连希奥特公司综合办公楼(大连市建委立项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
 
  太阳能资源是清洁、环保能源之一。在化石能源利用日渐紧张的当下,能源利用布局关涉社会运营、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考验不同区域的发展能力和智慧,影响着多个区域的多边关系和关系建构。随着APEC会议的召开,APEC蓝成为对今天中国的注脚。伴随全球制造业的新一轮转型,推进并完善太阳能利用的基础技术集成式发展,对于中国自然文明生态建设和促转型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大连希奥特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奥特”)作为太阳能行业的领军者被称为创造了该领域的三个第一。该公司董事长邓晓东一直致力于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研发和成果的市场转化。在此前接受媒体访问时,他表示“这一次,希奥特人改变了一切“。
 
  记者:太阳能光热行业一直发展滞后于太阳能光电行业,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一些技术获得突破,光热领域有望打开市场化大门。您组织建设的大连希奥特太阳能示范工程作为辽宁省大连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已投入运行超过三年。这一拥有4项国家专利及国际专利技术支持的太阳能示范工程被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秘书长霍志刚先生称在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方面创造了三个第一,目前在这一领域尚具有先导性,可否简要介绍这一项目目前的运行状况以及其对于改善中国环境问题有哪些影响?
 
  邓晓东:大连希奥特太阳能示范工程由大连市建委与大连希奥特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耗时3年组织实施,这一集供暖、制冷、热水供应及光伏发电于一体的太阳能综合应用节能办公大楼颠覆了传统太阳能利用系统,实现了整栋建筑的低能耗运作。该建筑物分6层,整体面积5120平方米,与建筑物配套的太阳能光电系统由292组太阳能集热器覆盖组成,为整栋建筑提供冬季18℃供暖、夏季24℃制冷温度,并能供给充足的45℃热水,减少能源消耗21.7万千瓦/年,折合标准煤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0吨。
 
  目前太阳能光热的应用范围仅限于提供热水,而只有实现采暖、制冷和热水的综合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太阳能光热应用的效益最大化,这也将是未来节能建筑发展的趋势。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秘书长霍志臣评价这一工程在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方面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次用太阳能低温技术进行制冷和采暖,第一次采用普通全玻璃集热管进行制冷和采暖,第一次突破超5000平方米的超大规模采暖、制冷面积。通过这一技术革新,中国建筑在未来将有能力实现超大规模采暖,建筑面积不再是太阳能供暖、制冷的限制性因素。
 
  记者:您本人一直致力于实现太阳能光热利用的研发工作,不仅在太阳能光热领域推高了建筑节能一体化程度和效率,也在微观层面积极拓展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可否简要介绍相关研发成果。
 
  邓晓东:我们将在光热领域研发的技术应用在了太阳能热水器上。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是太阳能光热利用的传统产业,提到太阳能热水器,大家通常会想到其传统产品形态,但是当今随处可见的阳台壁挂太阳能热水器并非这一领域产品理想面貌。由我们团队研发的多腔集成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中的新成员,从四个方面实现了颠覆性创新,集热、蓄热、辅助加热及水箱保温这四部分的改变承载着希奥特公司的专利技术。
 
  在集热方面,多腔集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采用希奥特公司专利的注水式金属玻璃套装集热管集热器,其独特的注水式结构使冷热水分离,通过强制热循环实现集热管内热水的百分之百置换,在摒弃换热系统后整体工作效率获得提升。在蓄热方面,采用作为太阳能热水器内胆的最优材质444铁素体不锈钢,减少腐蚀可能性。在辅助加热方面,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一次性解决水电分离问题,同时实现效率的提高和使用寿命的延长,并巧妙利用多箱体夹层实现了箱体两侧同时加热。在水箱保温方面,希奥特太阳能热水器采用的水箱保温技术使用气凝胶现代绝热材料,使整体实现了近乎于真空保温状态。
 
  该产品系统在今年9月12日已经通过国家科技成果的鉴定,希奥特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国家监测中心测试的指标,远远优于国家相关要求的性能指标。通过多个方面的性能改良和完善,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整体性能的提升。我们有志于打造太阳能领域和建筑领域的精品工程,撬动该产业的低技同质化竞争局面。
 
  记者:您在电子设备检测领域从事研发工作超过二十年,但您从五年前转入并不熟悉的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做系统研发工作,您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有哪些认识?
 
  邓晓东:中国正在同时经历工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并不能代替和超越生态化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是社会各成员组织、机构、个人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个人有个人的义务,企业肩负企业的责任。
 
  改善环境质量,还民青山绿水任重道远。目前中国的社会能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业能耗,另一部分是建筑能耗。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是节能减排,发展节能建筑是重中之重。如果中国不能彻底根治常规的供暖方式,那么严重的空气污染是无法改善的。就目前来看,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占比中国碳排放总量30%,比重不可忽略,建筑系统的节能改造和完善未来会有较大发展。一方面,建筑节能改造会提高成本,另一方面,节能需求衍生新的市场。

  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将成为人类能源利用历史中的常态和对非可再生能源利用紧张的补缺。就利用程度的量化指标看,太阳能资源利用与水能、风能、地能等将会逐渐增大能源利用比重。太阳能资源是清洁环保的能源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既造福于社会也是市场机遇。希奥特公司从五年前开始研发相关技术,不仅有益于市场潜力和活力,也有助于我们共同居住的环境长久受益。
 
  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借助技术发展,针对整体能源利用的管理将逐渐摒弃以区域化管理为轴心的运营模式,通过数据和技术实现微电网时代,改变能源利用和供应的协作模式,使能源供应过剩地区的能源通过大数据计算在大联网系统中迅速接入能源利用超标、匮乏地区,使能源消耗供给均衡高效一体化。太阳能资源属于间歇性能源,具有不易储存的特性,如果对其利用实现联网化和数据化,将更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成本控制。
 
  记者:目前就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政策部署力度不断加强,政府十分重视对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化管理,并提倡在市场机制中转变发展模式,基于市场建立的合同能源管理框架受到业内关注,相关资料显示,到2015年,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将力争发展到2000多家,您如何看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邓晓东:合同能源管理框架并非新兴产物,由于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对环境保护认识的高成熟度,这一框架体系早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于当地。
  
  这一机制基于中国市场特点运作,发展势头良好,就当前状况来看,人才储备不足是节能服务机构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由于缺少相应综合人才,节能服务机构难以规模化操作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市场化评估。环境保护涉及多学科研究领域,需要培养人才建构多学科知识体系,但目前大部分此领域人才是在完成学校教育后通过市场历练形成专业认识和专业经验,此领域发展目前已受到人才断层和缺乏的影响。我呼吁相关专业院校开设有关节能环保相关专业,推进这一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邓晓东,大连希奥特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推广服务平台专家组成员。

相关热词搜索:光热 常态 太阳能

上一篇: 新蛋双十二,火热极速购!
下一篇:2014年,那些残酷的互联网商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