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同乡邀约,团圆香港
2015-10-09 14:11:51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
  (导语)  时近中秋,天气微凉,资深旅游达人Gloria信步北角,带领观光客穿行古老街市;一街之隔的韩太太已预备好了火锅和月饼赶在中秋儿子出差前全家聚餐;香港中文大学大三学生Tina正带父母徒步山顶绿道,探路中秋赏月的最佳位置;着名的企业家、书画家施子清则凝神于自己背山面海的筲箕湾办公室,挥毫写下自己的中秋心愿:花好,月圆,人寿。
  
  职业和年龄不一样,但他们同属百万之一在香港生活着的闽籍人士。
  
  香港,这个以公平和无关税闻名世界的自由贸易港,一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众生,随维多利亚港湾的秋风送来这座第二故乡的中秋温情。
  
  悠游北角,读香港融合之美
  
  Gloria居住的北角地区位于港岛最北段,又因福建人择群而居而被称为“小福建”。在偶尔清闲的周末,Gloria常带着内地朋友乘坐古老的叮叮车穿行于春秧街,感受生机盎然的平民乐趣——于北角总站下车,左转至1972年就已矗立于此的新光戏院,看一场旧戏,买份道地传统小吃,悠哉。
  
  春秧街是香港现存唯一的一条街市与叮叮车同时运转的街道。Gloria介绍到,“这些摊档大部分都是福建人开的。香港的城市管理真的令人佩服,这是我来香港工作以后最明显的感受,比如这里,虽然摊档密布、行人密集,但街道干净整洁,管理井井有条。”
\
  走入新光戏院重新装修过的前厅,Gloria介绍说,“这里总有精彩的传统戏剧上演,节庆期间,名伶演出往往一票难求。”
  
  说香港是融合了传统人情味与各地文化的现代城市,在Gloria看来毫无夸张成分。十年前从福州前往香港工作,甫抵香港即落脚北角:“我们福建人的传统呢,搬新家要开锅安灶,到街市买肥猪肉和韭菜,老板娘看我买的菜立刻问是不是福建来的乡亲?是不是要安灶用?我说是,她连钱都没有收。在香港工作十年,虽然工作节奏确实非常之快,但我真心喜欢这里同乡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
  如今已是香港中旅网负责人的Gloria,以她资深旅游业者的专业态度,读懂了香港这座看似形色匆忙实则温情脉脉的城。她希望更多的游客能放慢脚步,用心体验香港的城市脉搏,真正读懂这座城市:
  
  “其实在香港的繁华背后,蕴藏在街巷里的老故事、旧传统更值得我们去体会。”
  
  比如“香港香火很旺的天后庙,天后的原型林默娘祖籍在福建莆田湄洲湾”;比如中秋时节大坑村传统节目舞火龙,一连三天,长达67公尺,插满线香的火龙在街道上穿梭飞舞,极其热闹壮观——这是特别值得游客趁着节日探访的香港传统节目;又比如“中秋夜,北角的朋友们会一起到维多利亚公园,按香港习俗点灯、煲蜡、赏月,但一开口大家几乎都是讲福建话,这也成了我们这些乡亲移民维系多年的传统。”
\
  在香港,旧传统也被赋予了新活力。Gloria的家附近有一座毗邻高楼的历史建筑,叫做“油街实现”。“这座建筑的前身是香港皇家游艇会会所,在1908年就建成了,后来被政府改造,变成年轻人视觉艺术交流的平台。‘油街实现’是油街12 号的谐音,喻意此地作为一个起步点,通过不同的体验,将艺术融入大众生活,从而实现‘油街实现’的愿景,希望它能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机会去实现梦想。 ”
\
  悠游动静两相宜的北角街头,Gloria举起相机记录行人匆匆的脚步,也驻足在福建同乡的店铺,和厦门老板娘闲聊八卦,与肯沉下心来感受当地生活的游客们一起,看到香港故事里的融合之美。
  
  行走山径,燃烧火热青春
  
  1994年出生的Tina是会计系大三学生,当年以福建省高考第44名的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得以常常徒步太平山顶,行走郊野山径,俯瞰香港这座生活在山海环抱中的城。
\
  太平山顶是港岛最高点,海拔554米,作为香港最着名的游览胜地之一,一直是香港的标志,也是Tina期待中秋夜带父母登高赏月的地方。
  
  “到每个城市我都喜欢登高望远,俯瞰城市夜景,看万家灯火,猜想每一盏灯下面,上演着什么样的悲欢离合。今年我的中秋愿望,就是带爸妈来这里看夜景、赏月亮。虽然天气晴朗的时候我常常上来,但如果全家人一起,就不一样。”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的好时节。Tina计划带父母从香港大学徒步登山,行走位于卢吉道的港岛径,感受香港户外运动乐趣。
\
  港岛径从凌霄阁右侧的小路进入,一路在环山的绿荫小道中前行,有铁杆护栏包围。“这是山顶公园景色最好的路段,有维多利亚港最佳的观赏平台,在这里看着中秋月明与维港全景,就像是一幅明亮的水彩画,我想我爸妈一定会很喜欢的。”Tina说,“我很期待,我们共同赏月的那一刻,仿佛一家人一直跟我生活在香港。”
  
  也因此父母是十分不后悔把女儿送到这样一个“国际性和本土文化性完美融合”的城市里独自求学的。
  
  常常地,福建的家人或者同学来香港,Tina还是喜欢带他们登上离岛四处野游,感受星夜四合的香港自然风光。
  
  “到美得令人发呆的塔门岛露营啊,骑行大埔到大围的单车道啊,在大美都骑单车和划船、烧烤啊,西贡岛夜间乘船钓墨鱼啊,或者去本土气息浓郁的长洲岛、南丫岛一带地方走一走,这些都是特别好玩的非典型性香港游玩方式,适合我们年轻人挥洒热血青春。”
\
  如果碰到万圣这样的节日,Tina也会带朋友们参加本地的庆祝活动。“万圣节香港放假嘛,大家都会参加狂欢活动。最喜欢海洋公园的万圣节庆典,他们里面的“鬼屋”有很多中国传统鬼非常惊险刺激。每次我带内地的朋友去,他们都觉得超级过瘾。 ”
  
  即将面临毕业,Tina的这个暑假在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做税务实习生,出来游玩的时间没那么多,更是珍惜这一次和父母相聚的机会,“要在读书的这些日子,认真的好好地感受活力香港,算是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难忘的注解吧。”
  
  赏明月,守护来自故土根源的信仰
  
  作为其作品入选故宫书画集的着名书画家,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施子清的艺术造诣令人瞩目。
  
  说起中秋节,年逾古稀的施子清显然是兴奋的,“在香港,有我们100多万福建人呢。大家来自福建各地,方言不一样,风俗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家乡是福建晋江。我记得我小时候过中秋,看到月亮就很高兴了,会跟在大人后面唱月亮的歌,点灯笼,还会跟小伙伴一起堆瓦片,一层层叠高叠成一座塔。”
  
  在香港居住的漫长岁月里,每到中秋佳节,施子清还是会兴致勃勃地和家人或同乡会的好朋友们一起玩“博饼”的游戏,怀念福建家乡的旧时光。
  
  当然,香港本地流行的中秋彩灯会也是全家人必去的节日行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人月两团圆的日子,我们一大家人常常齐聚一起观赏香港热闹的中秋彩灯会。维多利亚公园的彩灯展是中秋的好去处,好多中国传统的戏剧形象璀璨闪烁,既怀旧又新奇,我小孙子特别喜欢。”
\
  除了维多利亚公园,今年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沙田公园和青衣公园,亦都会有中秋彩灯会,有些甚至一直庆祝到半夜。除了大型彩灯,中秋时节的各式花灯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除了传统的动物造型外,近年还有飞机、火箭、卡通人物等设计,也有一些附加音乐、闪灯效果的,选择多不胜数。赏月时,提着色彩鲜明、款式繁多的花灯,到处游玩,格外兴奋!
\
  其实香港各区,每年都会举办缤纷热闹的中秋庆祝活动,除了大型彩灯展览,还有“中秋灯谜同乐日”等市民活动,以及“中秋粤韵乐悠扬”、“中秋名剧庆团圆”等传统戏剧表演。
\
  岁月的坎坷沉浮,在老人的脸上已是云淡风轻,如他背山面海的办公室里满屋阳光一样,留下豁达与温情。
\
  兴之所至,施子清起身来到桌前挥墨,写下“花好、月圆、人寿”。“这是我给自己的中秋愿望,也是给所有福建人的中秋寄语。人活到这个岁数,会觉得,一切随缘,健康就好。”
  
  如桃花源般的美食乌托邦
  
  刚过午市,韩太便挽着月饼风风火火赶到自家火锅店,位于炮台山地铁站口的“大红袍”,吩咐厨师“今天晚点开市,备好火锅,全家人先吃个团圆饭。”
\
  赶着吃团圆饭,是因为小儿子过两天就要北上,看起来中秋当日是没办法聚齐一家人吃饭了。
  
  “中秋是一年过到大半的节日嘛,我们福建人最重视。小儿子要去北京开拓事业,我心里舍不得,但是肯定不能拖后腿啦,所以今年我的中秋愿望就是儿子生意顺利!”
  
  言语间,韩太瞄向坐在身边的小儿子,满是骄傲和爱。
  
  韩太18岁随1981年福建移民潮移民香港,也经历过苦苦挣扎的艰苦时光,现在眼看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对生活充满感恩。
  
  “刚来香港的时候什么都不习惯,语言也不通,我就常常和同乡姐妹一起聊天、四处玩,现在养成习惯了,对同乡会特别有感情,愿意投入身心为同乡们工作。”
  
  韩太担任香港三明地区友安市联谊会副会长有两三年了,负责政府招商、会务等事务,平时也会组织同乡会互助,中秋时节,一起赏灯或是去看看最传统的舞火龙,同乡相聚格外热闹。
  
  “福建人很团结的,你看我们火锅店的名字也是起个‘大红袍’,就是念祖啊,不要忘记自己出身。福建人来店里,想要品尝家乡的美味,也能在这里找得到。”
  
  韩太顺手拿起火锅边的调料瓶,“比如这个葱头油,就是福建配料。”店里还有一道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鸡汤火锅—“金屋藏娇”,这道料理每天限量20份,要提前预定,订完就没了。
\
  这些福建风味的港式料理,都是韩太的两个儿子研究家乡口味而做的创新,“年轻人嘛,就是要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菜式,做好了自然会流行起来。”小儿子说道。
  
  居住香港这么久,爱好生活的韩太自然对香港美食地图信手拈来。“香港的美食不要太诱人!每次我同乡来香港,我都会带他们四处觅食。像是传统小吃好多种类跟福建小吃有类似之处,所以福建人都特别喜欢。比如中环兰芳园茶餐厅的丝袜奶茶和猪扒包;佐敦白加士街澳洲牛奶公司的炖蛋多士;上环歌赋街九记牛腩的清汤牛腩面;各处都有的翠华餐厅里头的菠萝油和虾仔云吞面。说起来就要流口水。”
  
  韩太也喜欢在节日里去着名的米其林餐厅一饱口福,比如湾仔的福临门和港丽酒店的金叶庭这一类粤式米其林餐厅,因为他们的出品确实当得行业标杆。“我每次招待同乡去福临门都要点他们家的招牌炸子鸡,皮酥薄肉香滑,诱人无比。到金叶庭我会点脆皮龟苓膏,脆在外嫩在心,全新体会”。
  
  指点了一番香港美食地图,韩太招呼全家人过来吃饭,踌躇满志地宣布,今年中秋小儿子不在,就请同乡会的同仁来火锅店聚餐,“到前面街市买好槟榔芋和鸭子、桂花酒,我要给同乡们做一顿地道福建中秋大餐。”
  
  (结语)中秋节,一年今日最分明。在香港气候最舒适的季节里,生活于此、扎根于此的百万闽籍香港人,心里装着一个“圆”,和家人共同护守着传统与文化的记忆,用香港生活现实和福建回忆乡情结合起来的方式,共同欢庆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赏月、观灯、聚餐,无论多少种庆祝方式,共享团圆才是生活的真义。
\

相关热词搜索:香港 同乡

上一篇:人物专访景良东:黄金颠覆未来还是缔造未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