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盈集团:未来五年沪近80%人口会投资理财,但都存在误区
2015-11-03 16:44:55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福盈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很多风险。涨时多赚钱,跌时不亏钱,可谓众投资者皆期许的美好愿望和梦寐以求的终极投资水平。
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选择增加的前提下,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很多风险。就此,福盈总结了一些常见的理财死穴,希望大家能避免。
死穴之一:投机炒股
中国股票市场在最近13个月中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彰显出这个独特投资者群体行为的“滚雪球效应”。上证综合指数在最近1年中大幅飙涨了150%,但在短短的三个交易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暴跌了30%。
当市场一路涨升时,国家一直引导着投资者队伍一路前行,政府希望中国股票的估值大幅上升。更高的股价也有助于中国的国有企业降低负债水平,因为它们可以将自己持有的股票卖出偿还借款。
投资者进入股市,根本目的当然是要赢利,要使财富增值。但股市中有“7赔2平1赢”的规律,这么多人赔钱,不能不说是这一规律使然。为什么这么多投资者不懂或不相信这条规律?
原因有多种,重要的方面是心理上本能的偏误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股市幻觉又强化并放大了人们原本就有的行为偏差。
随着股票市场的暴跌,投资者现在需要面临更多的麻烦。他们必须拿出更多的现金或者其他资产来应对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借款是以他们持有的股票价值做担保的,而市场的暴跌则大大降低了抵押品的价值。
“股市有风险”,不是说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的散户,炒股时不该有一点儿“投机心理”,但“投机心理”还是少一些为好。
如果说,一段时日,股市上“一路飘红”,大爷大妈们便“蜂拥而至”,而一旦风吹草动便“仓皇出逃”,这样的“投机”,十之八九会“血本无归”的。
毕竟,“市场大鳄”,他们“经验丰富”,往往瞅准机会,“快进快出”而“赚了就跑”,那样的功夫,一般中小散户是难以学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只看到人云亦云,很少看到真正有人能静下来思考股市的风险究竟在哪里,如何规避。很多人认为,在你没有找到规避股市风险的办法,没有找到好的指路人之前,最好不要进入股市。
先多熟悉股市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做好资金管理,在股市调整的时候可适当的进入,然后在上涨到有一定的利润时要果断坚决卖出,不要贪婪,贪字到最后只得一个贫。记住:永远要先保住本金,再盈利。
死穴之二:买房保值
无论中国的房价怎么涨,总会有一些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房地产市场马上崩盘的声音。普通购房者惧于这些声音迟迟不敢下手,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房花费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
有专业人员分析指出,事实上,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说十年后房子便宜,是相对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现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价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后人均月收入是1万元时,房屋均价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对而言,房屋的价格当然比现在便宜多了,因此,现在高价买的房屋放到十年后非但不保值增值,还会严重贬值!
房价如果继续上涨,社会各方面都无法承受,既然无法承受,房价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相对老百姓的收入来说确实已经到顶了。
目前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持续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是促使房价不断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开发步伐的加大和产业资本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的总人口在十年内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2010年开始的“用工荒”已经是一个苗头,预计十年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将会是负增长的趋势,人口的负增长当然会导致房屋需求减少,进而促使房价下降。
事实上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再过十年,中国社会将会更加衰老,年轻人将成为“稀缺”一代,对房屋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降低。
十年后“独一代们”也长大成人了,这些“独一代”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继承的房屋将达到“人均三套房”的水平,请问“独一代”如何消耗这些房屋呢?只能或租或卖吧?可是指望同为“独一代”的同龄人互相“接盘”无疑是天方夜谭!
鉴于以上所述的原因,房屋将不会成为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些做了几十年房奴的人等来的将是房屋的贬值。
死穴之三:盲目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很多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买之前理财顾问说的天花乱坠:“怎么可能赔本呢?”但是一旦亏本了,银行就不认账了,于是双方产生了很多纠纷。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并没有明确谁是风险承担主体。
投资者认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就是到期自己能得到的实际收益,而且还有银行做“隐形担保”;但是银行却认为按照协议规定,产品投资风险应该是“买者自负”,和银行没有半毛钱关系。很多银行在卖理财产品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承担评估,也没有帮助客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
很多人看到股市的惨状就把自己的钱从股市里面抽出来放到银行买理财。但是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彼此相关、互为因果地。买理财的人一多,理财很有可能会傲娇地降低资产端的预期回报率啊,而且理财收益率也可能继续出现大幅下调……
虽说有的时候理财产品亏了也不能全怪银行,天要下雨,理财产品要亏,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是银行的错就打打官司,让银行承担损失;不是银行的错也就算了,谁让自己识财不明。但如果既不是银行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银行员工的错呢?就麻烦了。一旦员工离职,一切的责任也就随之消失了,造成的亏损怎样都追不回来了。
死穴之四:买黄金保值
黄金曾经作为世界货币流通的,目前依然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种同时具有货币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目前,随着黄金价格的升降起伏,黄金投资也逐渐成为个人理财投资的热门。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很多人都鼓吹黄金能够保值,所以在去年一轮黄金下跌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大妈们疯狂抢购黄金的场面。那么,黄金真的能够保值吗?在中国,由于黄金保值之说占了上风,为防止通胀使资产缩水,人们投资金条和纸黄金,黄金又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每当危机来临,惊恐财富流失的心理,促使人们听信国际炒家把金钱投入黄金,以为握住了金子就留住了财富。
也许你听到很多人说黄金的价格会飞涨到多高,但必须注意,黄金从来不是用来对抗通货膨胀的,而是用来对抗贬值的、失去信用的货币的。黄金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产生利息。
当通货膨胀到了下半场的时候,政府开始加息,不能生息的黄金吸引力会下降,价格就会下降。
死穴之五:所有资金全部存银行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资质经历丰富的80、70后,还是正在白领岗位奋斗的90后,几乎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一定的储蓄资产,即使不多,也会有余蓄。但绝大部分人却是把钱存在银行,享受稳定、微薄的利息,但是把钱存在银行真的好吗?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银行是国企保障,稳定有收益。但是,相信近几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现象屡见不鲜,你的钱放在银行所得利息真的快得过通货膨胀吗?
利率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想获得更多的钱,年轻人应该选择将未来收入折算成当前的现金价值后,收入总额最大的那种职业。涉及到未来的钱,自然就得将利率考虑进去。
不要以为利率一直是正数,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还会产生负利率。负利率是指把钱存进银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货币本金不仅没有让自己增值,反而贬值了。
当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付出利息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假设银行在某年设定的一年定期利率是3.5%,而这一年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了10%,这就相当于货币贬值了10%。这样一来,虽然银行如约付出了利息,但在货币贬值的影响下,把钱存在银行里不赚反赔了。以上就是负利率产生的全部过程。
死穴之六:把买保险当成投资理财
近年来,市场上有关“投连险、分红险”之类的理财产品,看上去很诱人,似乎回报很高,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但实际上,如果你是为投资分红才去买这类保险,那你真是傻到家了。保险就是保险,只要购买,其特有的保障功能就已发挥了作用。
对消费者来讲,保险不是储蓄,不是投资,而应是保障。保险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那层就是保障,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把这层做结实了,才可能往上面搭建。
理财专家认为,投资保值等业务是寿险的延伸业务,在收益率方面具有较大可变性,而对意外死亡、重大疾病等基本生存的保障才应该是每个投保人的“第一张保单”。
商业保险的本质就是保险公司拿所有投保人的钱去再投资赚钱,保险公司是最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的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一样,它的钱都是老百姓的,它自己只有一块牌子是没有资金的。
死穴之七:把“定投基金”当成投资理财
基金定投产品的本质就是体现在“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的功能上,是在分享中国经济的果实,而不是短期牟取暴利。
由于投资者选择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投资某只基金产品,由基金托管人(即银行)为投资者自动完成基金申购的理财方式,所以,即使基金净值短期出现暴涨暴跌,投资者也将获得一个平均值,可以较为稳定地获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
而且在市场震荡波动期,基金定投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选时选点的烦恼。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它都会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
当基金净值上升时,买进的份额较少,而在基金净值下降时买进的份额较多。长期累积下来,成本及风险自然会摊低,收益也就增加了。
不过,把“定投基金”当成投资理财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有的人把每月的工资被人忽悠到去做基金定投。有些人认为这是最典型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投资理财”懒人行为。
基金的本质是基金公司拿你的钱去赚钱,拿你的钱去投资,去炒股炒房,他们赚了就给你分一点,亏了你自己扛着。
死穴之八:透支信用卡来投资
最近理财论坛里有不少人在分享信用卡投资技巧,一些网贷平台也声称可以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进行透支理财,以此吸引更多投资者。不过,这种收益真的是那么容易赚来的吗?
每个人的每一张信用卡的交易动态、资金流向等等信息都在银行的监控范围之内,你以为你利用了它的免息期套用它的资金获取收益的方法十分精明。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过程可能在短期内让你“无本生利”,但背负长期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卡投资网贷平台的投资人会在记账起始日几乎使用完信用卡全部的额度,资金使用在同一个地方,并且每个月规律性地如此操作这类消费行为会被银行监控到。一般银行对此重则会认定为恶意信用卡套现停止该用户的信用卡并发出警告,轻则会采用逐步降低用户额度的方式来变相惩罚,并且会在央行征信中心留下不良记录。
另外就是P2P平台本身的安全问题。如果平台能够按时归还本息一切都好说,万一平台出现问题不能按时归还本息,到时候投资者需要额外一笔资金来率先偿还信用卡。毕竟,信用卡一旦出现逾期记录以后无论是买房贷款还是其他方面都可能对个人信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所以,用信用卡来进行投资的风险很大,如不是对市场有着十分的把控能力,还是不要套用信用卡里的钱来进行投资为好。
死穴之九:迷信专家学者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很多普通老百姓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关注投资理财。于是,各类形形色色的专家学者开始粉墨登场,有的出场费到了几万10万一次,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言论。但听的大家依然是云里雾里,没有实际操作帮助。
大家发现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论人士,可能理论上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其作用可能还不如一个在市场第一线有经验教训的业务员有价值。
原理很简单:真正投资理财赚钱的人是没时间整天讲课出书的。
中国的专家学者都是为某个小利益群体代言的。大家要学会分辨真伪。多和有实际投资理财经验的市场第一线老业务人员接触,和他们做朋友,至少可以让你学到更多实际的经验,避开风险。
死穴之十:按教科书理论投资理财
这几年各类投资理财书刊汗牛充栋,但真正有价值的、有实用操作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几乎没有。经常有读者要专家推荐什么书之类的,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人喜欢买一些投资理财的书来看,以为可以从中找到投资理财的秘诀,其实这是最不靠谱的。
可以发现,中国目前还没有一科真正有价值的专业的投资理财学科,可以让每一个人学到投资理财知识的。倒是让这些专家专家学者的书卖了一个好价钱。原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不可能有通用的投资理财书籍,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照本宣科会害死人,反而走进一个误区。更现实的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方法也就不灵了。
所以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看100本书,不如你自己去实践和向有实际操作经验教训的人士虚心学习一次,和他们做生活中的朋友不断学习。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选择增加的前提下,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很多风险。就此,福盈总结了一些常见的理财死穴,希望大家能避免。
死穴之一:投机炒股
中国股票市场在最近13个月中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彰显出这个独特投资者群体行为的“滚雪球效应”。上证综合指数在最近1年中大幅飙涨了150%,但在短短的三个交易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暴跌了30%。
当市场一路涨升时,国家一直引导着投资者队伍一路前行,政府希望中国股票的估值大幅上升。更高的股价也有助于中国的国有企业降低负债水平,因为它们可以将自己持有的股票卖出偿还借款。
投资者进入股市,根本目的当然是要赢利,要使财富增值。但股市中有“7赔2平1赢”的规律,这么多人赔钱,不能不说是这一规律使然。为什么这么多投资者不懂或不相信这条规律?
原因有多种,重要的方面是心理上本能的偏误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股市幻觉又强化并放大了人们原本就有的行为偏差。
随着股票市场的暴跌,投资者现在需要面临更多的麻烦。他们必须拿出更多的现金或者其他资产来应对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借款是以他们持有的股票价值做担保的,而市场的暴跌则大大降低了抵押品的价值。
“股市有风险”,不是说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的散户,炒股时不该有一点儿“投机心理”,但“投机心理”还是少一些为好。
如果说,一段时日,股市上“一路飘红”,大爷大妈们便“蜂拥而至”,而一旦风吹草动便“仓皇出逃”,这样的“投机”,十之八九会“血本无归”的。
毕竟,“市场大鳄”,他们“经验丰富”,往往瞅准机会,“快进快出”而“赚了就跑”,那样的功夫,一般中小散户是难以学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只看到人云亦云,很少看到真正有人能静下来思考股市的风险究竟在哪里,如何规避。很多人认为,在你没有找到规避股市风险的办法,没有找到好的指路人之前,最好不要进入股市。
先多熟悉股市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做好资金管理,在股市调整的时候可适当的进入,然后在上涨到有一定的利润时要果断坚决卖出,不要贪婪,贪字到最后只得一个贫。记住:永远要先保住本金,再盈利。
死穴之二:买房保值
无论中国的房价怎么涨,总会有一些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房地产市场马上崩盘的声音。普通购房者惧于这些声音迟迟不敢下手,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房花费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
有专业人员分析指出,事实上,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十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说十年后房子便宜,是相对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现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价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后人均月收入是1万元时,房屋均价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对而言,房屋的价格当然比现在便宜多了,因此,现在高价买的房屋放到十年后非但不保值增值,还会严重贬值!
房价如果继续上涨,社会各方面都无法承受,既然无法承受,房价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相对老百姓的收入来说确实已经到顶了。
目前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持续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是促使房价不断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开发步伐的加大和产业资本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的总人口在十年内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2010年开始的“用工荒”已经是一个苗头,预计十年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将会是负增长的趋势,人口的负增长当然会导致房屋需求减少,进而促使房价下降。
事实上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再过十年,中国社会将会更加衰老,年轻人将成为“稀缺”一代,对房屋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降低。
十年后“独一代们”也长大成人了,这些“独一代”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继承的房屋将达到“人均三套房”的水平,请问“独一代”如何消耗这些房屋呢?只能或租或卖吧?可是指望同为“独一代”的同龄人互相“接盘”无疑是天方夜谭!
鉴于以上所述的原因,房屋将不会成为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些做了几十年房奴的人等来的将是房屋的贬值。
死穴之三:盲目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很多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买之前理财顾问说的天花乱坠:“怎么可能赔本呢?”但是一旦亏本了,银行就不认账了,于是双方产生了很多纠纷。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并没有明确谁是风险承担主体。
投资者认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就是到期自己能得到的实际收益,而且还有银行做“隐形担保”;但是银行却认为按照协议规定,产品投资风险应该是“买者自负”,和银行没有半毛钱关系。很多银行在卖理财产品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承担评估,也没有帮助客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
很多人看到股市的惨状就把自己的钱从股市里面抽出来放到银行买理财。但是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彼此相关、互为因果地。买理财的人一多,理财很有可能会傲娇地降低资产端的预期回报率啊,而且理财收益率也可能继续出现大幅下调……
虽说有的时候理财产品亏了也不能全怪银行,天要下雨,理财产品要亏,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是银行的错就打打官司,让银行承担损失;不是银行的错也就算了,谁让自己识财不明。但如果既不是银行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银行员工的错呢?就麻烦了。一旦员工离职,一切的责任也就随之消失了,造成的亏损怎样都追不回来了。
死穴之四:买黄金保值
黄金曾经作为世界货币流通的,目前依然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种同时具有货币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目前,随着黄金价格的升降起伏,黄金投资也逐渐成为个人理财投资的热门。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很多人都鼓吹黄金能够保值,所以在去年一轮黄金下跌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大妈们疯狂抢购黄金的场面。那么,黄金真的能够保值吗?在中国,由于黄金保值之说占了上风,为防止通胀使资产缩水,人们投资金条和纸黄金,黄金又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每当危机来临,惊恐财富流失的心理,促使人们听信国际炒家把金钱投入黄金,以为握住了金子就留住了财富。
也许你听到很多人说黄金的价格会飞涨到多高,但必须注意,黄金从来不是用来对抗通货膨胀的,而是用来对抗贬值的、失去信用的货币的。黄金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产生利息。
当通货膨胀到了下半场的时候,政府开始加息,不能生息的黄金吸引力会下降,价格就会下降。
死穴之五:所有资金全部存银行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资质经历丰富的80、70后,还是正在白领岗位奋斗的90后,几乎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一定的储蓄资产,即使不多,也会有余蓄。但绝大部分人却是把钱存在银行,享受稳定、微薄的利息,但是把钱存在银行真的好吗?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银行是国企保障,稳定有收益。但是,相信近几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现象屡见不鲜,你的钱放在银行所得利息真的快得过通货膨胀吗?
利率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想获得更多的钱,年轻人应该选择将未来收入折算成当前的现金价值后,收入总额最大的那种职业。涉及到未来的钱,自然就得将利率考虑进去。
不要以为利率一直是正数,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还会产生负利率。负利率是指把钱存进银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货币本金不仅没有让自己增值,反而贬值了。
当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付出利息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假设银行在某年设定的一年定期利率是3.5%,而这一年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了10%,这就相当于货币贬值了10%。这样一来,虽然银行如约付出了利息,但在货币贬值的影响下,把钱存在银行里不赚反赔了。以上就是负利率产生的全部过程。
死穴之六:把买保险当成投资理财
近年来,市场上有关“投连险、分红险”之类的理财产品,看上去很诱人,似乎回报很高,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但实际上,如果你是为投资分红才去买这类保险,那你真是傻到家了。保险就是保险,只要购买,其特有的保障功能就已发挥了作用。
对消费者来讲,保险不是储蓄,不是投资,而应是保障。保险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那层就是保障,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把这层做结实了,才可能往上面搭建。
理财专家认为,投资保值等业务是寿险的延伸业务,在收益率方面具有较大可变性,而对意外死亡、重大疾病等基本生存的保障才应该是每个投保人的“第一张保单”。
商业保险的本质就是保险公司拿所有投保人的钱去再投资赚钱,保险公司是最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的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一样,它的钱都是老百姓的,它自己只有一块牌子是没有资金的。
死穴之七:把“定投基金”当成投资理财
基金定投产品的本质就是体现在“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的功能上,是在分享中国经济的果实,而不是短期牟取暴利。
由于投资者选择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投资某只基金产品,由基金托管人(即银行)为投资者自动完成基金申购的理财方式,所以,即使基金净值短期出现暴涨暴跌,投资者也将获得一个平均值,可以较为稳定地获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
而且在市场震荡波动期,基金定投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选时选点的烦恼。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它都会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
当基金净值上升时,买进的份额较少,而在基金净值下降时买进的份额较多。长期累积下来,成本及风险自然会摊低,收益也就增加了。
不过,把“定投基金”当成投资理财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有的人把每月的工资被人忽悠到去做基金定投。有些人认为这是最典型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投资理财”懒人行为。
基金的本质是基金公司拿你的钱去赚钱,拿你的钱去投资,去炒股炒房,他们赚了就给你分一点,亏了你自己扛着。
死穴之八:透支信用卡来投资
最近理财论坛里有不少人在分享信用卡投资技巧,一些网贷平台也声称可以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进行透支理财,以此吸引更多投资者。不过,这种收益真的是那么容易赚来的吗?
每个人的每一张信用卡的交易动态、资金流向等等信息都在银行的监控范围之内,你以为你利用了它的免息期套用它的资金获取收益的方法十分精明。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过程可能在短期内让你“无本生利”,但背负长期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信用风险。
使用信用卡投资网贷平台的投资人会在记账起始日几乎使用完信用卡全部的额度,资金使用在同一个地方,并且每个月规律性地如此操作这类消费行为会被银行监控到。一般银行对此重则会认定为恶意信用卡套现停止该用户的信用卡并发出警告,轻则会采用逐步降低用户额度的方式来变相惩罚,并且会在央行征信中心留下不良记录。
另外就是P2P平台本身的安全问题。如果平台能够按时归还本息一切都好说,万一平台出现问题不能按时归还本息,到时候投资者需要额外一笔资金来率先偿还信用卡。毕竟,信用卡一旦出现逾期记录以后无论是买房贷款还是其他方面都可能对个人信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所以,用信用卡来进行投资的风险很大,如不是对市场有着十分的把控能力,还是不要套用信用卡里的钱来进行投资为好。
死穴之九:迷信专家学者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很多普通老百姓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关注投资理财。于是,各类形形色色的专家学者开始粉墨登场,有的出场费到了几万10万一次,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言论。但听的大家依然是云里雾里,没有实际操作帮助。
大家发现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论人士,可能理论上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其作用可能还不如一个在市场第一线有经验教训的业务员有价值。
原理很简单:真正投资理财赚钱的人是没时间整天讲课出书的。
中国的专家学者都是为某个小利益群体代言的。大家要学会分辨真伪。多和有实际投资理财经验的市场第一线老业务人员接触,和他们做朋友,至少可以让你学到更多实际的经验,避开风险。
死穴之十:按教科书理论投资理财
这几年各类投资理财书刊汗牛充栋,但真正有价值的、有实用操作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几乎没有。经常有读者要专家推荐什么书之类的,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人喜欢买一些投资理财的书来看,以为可以从中找到投资理财的秘诀,其实这是最不靠谱的。
可以发现,中国目前还没有一科真正有价值的专业的投资理财学科,可以让每一个人学到投资理财知识的。倒是让这些专家专家学者的书卖了一个好价钱。原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不可能有通用的投资理财书籍,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照本宣科会害死人,反而走进一个误区。更现实的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方法也就不灵了。
所以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看100本书,不如你自己去实践和向有实际操作经验教训的人士虚心学习一次,和他们做生活中的朋友不断学习。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上一篇:云南选育出可降血糖功能稻米 专家称可助控制血糖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邵德成擅自篡改伪...(451)
- ·中国当代名人书画院院士冯勇建(64)
- ·我们约会吧+ 陈文最新个人资料简介照片...(59)
- ·《山东临沭党校一女嫁二男为哪般》续一(18)
- ·圣象“新实木”地板遭起诉或赔200万元(11)
- ·河北清河公安:一个被“休”了13年的听证会(7)
- ·百度360搜索大战蓄势待发 用户何去何从(6)
- ·陕西兴平一燃气管道企业存在安全隐患违...(6)
- ·武威:熏醋厂不明气体“熏”翻两员工 ...(6)
- ·从丝芙兰美国封杀中国用户风波,看到菩...(6)
- ·我们约会吧 耿玉茹最新个人资料简介照片(5)
- ·重庆一高级法院“审判意见”指导下级法...(4)
- ·开学在即 幼儿园为何莫名被拆(4)
- ·卡仙奴百分百识别骗子(4)
- · 励志!!毕业拒绝失业!!听创业者讲述...(4)
- ·我们约会吧+ 邸秋红最新个人资料简介照片(3)
- ·新西兰肉毒杆菌发酵 多美滋问题产品仍...(3)
- ·iPhone4S被盗还能不能找回,苹果手机丢...(3)
- ·陕西兴平两家天然气公司市场资源争夺的...(3)
- ·星期六儿童成长乐园,2014年马上有钱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