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转型背景下职住关系平衡化策略
2016-10-24 09:16:12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长沙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制度转型时期,其城市郊区化和空间重构现象日益凸显,土地与住房等市场要素的系列改革,以及城市交通工具多样化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增加,使城市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随时间推移产生职住分离问题,引起了市民、政府、企业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七点措施改善职住关系,进而营造宜居城市氛围。

  1.满足职工基本需求,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首先,政府可通过在发展新区内探索多种公租房形式,建设高级公寓、普通公屋、定向租赁周转住房、职工宿舍等多层次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其次,长沙的就业在五一大道周边、城市新区大范围集聚,同时主要居住密度核产生了以五一大道为中心,向四周环状扩散的格局,对此,政府可给予迁入发展新区的中心城区居民购房,税收等优惠、给予迁入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定向购房等优惠、单位可对职工就近居住实施补贴策略来改善职住关系。

  2.完善绿色交通系统,提高居民通勤效率

     交通连通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胞,因此改善职住关系务必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先导,创造高效交通网络,实现居民近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远距离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模式。现阶段,长沙中心城区的拥堵状况处于潮汐流阶段,同时车辆增多导致车流量上升。对此,政府可采取税收调控手段,对进入中心城区的私家车辆收取交通拥挤附加费,实行车辆限购令,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控制交通潮汐流问题。

   3.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当前长沙市中心城区人口快速增长,必须通过外围组团建设疏解老城区就业和交通方面的压力。为此,长沙城市主体应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推进“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致力于建设城市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使之成为集信息、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的“极核”。退出的第二产业相应地转移到两个城市副中心与五个组团中心,同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依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人口前来就业,同时导入多元功能,实现园区功能从片段式发展向全景式全面发展转变,实现副中心功能多元化。

  4.整合公共服务资源 ,营造宜居职住氛围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能忽视城市主体居民的主观感受,同时需要营造一种让居民舒适的氛围。目前来看,长沙市应当调整各项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将教育、医疗和文体设施尽量向环状居住带倾斜,做到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的均等化和均衡化,满足新城区居民多种需求,吸引居民就近择业,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实现城市的功能分化。

  5.通过土地功能复合,建设紧凑社区和城市

  应注意就业岗位和居住容量的基本匹配,在居住密集地区培育就业岗位,在就业密集地区增加居住单元,逐步达到职住平衡的目标。在城市中心分区,逐步将居住、办公、商业、餐饮、娱乐等融合。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外来从业人员集中的区域,新建或改建部分集体宿舍和集体公寓,结合新城、新市镇的建设,面向当地工作人员安排部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在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剧增的情境下,需重视土地的集约和复合利用,建设紧凑型的社区与城市,对职住关系进行改善,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6.加强规划引导,出台调控政策

  职住平衡的实现要依靠政府编制的规划和出台的政策,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推进此项工作。加强规划引导,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引导城市向多中心结构发展,注意产业与居住用地的混合与均衡;强化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对人口和产业流动的疏导作用,引导职住走向平衡;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同时实行实施就近居住补贴政策,对于中央商务区房价高昂的地段,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或回购部分房源作为保障性住房出租或出售,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在开发区、工业园区,通过减免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配建员工公寓,促进就业主导型区域实现职住平衡。

  7.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分配产业链

  产业在城市中心过度集聚,会造成交通拥堵,影响通勤顺畅,对此,应当有机疏散和转移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形成多中心职住平衡空间结构。首先,工业布局转移至319国道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带;其次,优化服务业布局,形成长沙芙蓉中央商务区,同时建立湘江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轴,并以高铁新城、省府新区、南湖新城、临空新城、金霞片区、梅溪湖片区为依托,形成现代服务业七大新的增长极;最后,调整现代农业布局形成近郊都市农业经济圈。

  在把长沙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大都市的路上,需要考虑的维度是多重的。笔者从“住房政策,交通轨道体系、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四个维度出发对长沙市目前职住分离的现象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政府从根本上改进长沙职住分离现状提供理论依据,为建设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打造国家级的建设新区——“湘江新区”献计出力。
 
文/余珮珩 罗斯琰 姚淳 汤坤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背景 策略

上一篇:润芳可皮肤管理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