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洪河农场党委全力构建洪河“五美”幸福家园
2016-12-22 09:05:29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洪河农场党委按照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保扶并重,创优创新扶贫机制,做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精准制定措施、精准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精准脱贫见成效,全力构建和谐共富的洪河“五美”幸福家园,确保在2020年实现更高标准、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深入实地调研 精准识别对象
  
  一是摸准扶贫对象基本情况。为摸清底数,给决策提供依据,农场工会牵头组成调查组深入职工家中,对辖区居民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和走访,并建立健全扶贫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摸底调查情况,农场党委出台了顺应民意、具有鲜明洪河特点、符合农场实际的  《洪河农场帮扶、保扶工作实施方案》;农场党委组织工会、民政、社区等部门联合对经居民民主推荐、居民委初核的符合标准的贫困户、贫困边缘户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技术特长、贫困原因、年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二是将扶贫对象精准分类。根据调查的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将扶贫对象有无劳动能力将扶贫对象分成靠“输血”保障生活和靠“造血”可实现脱贫两个类别,然后将扶贫对象在微信微博公告栏等进行公示,接受全场职工群众监督,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无误。经过调查摸底洪河农场最终确定了79户低收入户,和183户贫困户。
  
  精准施策保扶并重 收获硕果累累
  
  一、坚持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因贫类型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准贫困类型施策,区别情况对待。逐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能干啥干啥”的原则,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保证贫困措施准确无误。
  
  闫靖祥,是洪河农场第八管理区的一名低保户。管理区党支部根据老闫曾经有过养兔子的经验,帮他量身定制了养殖獭兔这项投资少、见效快、靠技术、出力少的致富项目。为了让这一项目更好的实施落地,在管理区党支部的协调下,农场不仅给他提供了4万元无息贷款,还按照农场草原使用相关规定,将200亩草原承包给其用于建设獭兔饲养圈舍和畜禽的放养。在管理区党支部的帮助下老闫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圈舍,引进了30只种獭兔。由于獭兔繁殖迅速度快,在老闫的精心喂养下和管理区的帮助下,在三个月时间,这个獭兔基地就发展到300多只的规模,在购进獭兔6个月后,老闫收获了人生中真正意义的第一桶金,纯收入4万多元。
  
  二、完善“以岗以地以业扶低”措施。在以岗扶低上,农场在招聘环卫、园林、养路工人等公益性岗位时优先聘用贫困职工,或者其子女;农场还与农场内仓储企业沟通,招用工人或安保人员时优先考虑贫困职工及子女,从而通过增加岗位增加其收入。在以地扶贫上,农场将承包合同到期的耕地优先承包给贫困户,并要求各管理区做好贫困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所有贫困种植户种地效益。在以业扶贫上,农场将一些公共的鱼池、蔬菜大棚、水稻育秧大棚免费承包给贫困户,让其通过搞养殖业、种植业增加收入。
  
  第一管理区对闲置的催芽箱进行二次利用,先后投资数万元对浸种催芽箱进行了改装,增加了催氧泵、循环泵及水处理系统,在不影响第二年浸种催芽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史氏鲟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进行养殖,既提高了浸种催芽设备的利用率,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农场统一将其进行销售,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扶低再投入。《北大荒日报》、《黑龙江日报》在头版给予专题式跟踪报道。此外,第一管理区有一个占地2亩的养鱼池,近三年,管理区都是将该鱼池承包给本管理区的贫困户经营。通过这个鱼池已为第一管理区的2户贫困户增加收入4万余元。
  
  三年来,洪河农场通过实施以地扶贫、以岗扶贫、以业扶贫有37户贫困户种植水稻8527.6亩,有23名贫困职工或者子女通过农场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党员干部累计让地3万余亩,直接受益达168户;有39户在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业、个体工商业等行业。
  
  三、开展技能培训。强化贫困职工的“造血”能力。为使无创业技术、有创业愿望的贫困职工能够通过农场制定的脱贫措施计划实现脱贫,农场党委举办了多期养殖、加工、服务、电商培训班,增强困难职工的脱贫技能。
  
  四、创新扶贫扶低载体。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农场党委经过多次研究和多方论证,依托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天然环境优良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及辖区内无污染的林地、泡泽水面、草原及不易耕种的荒地等自然资源,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将这些自然资源承包给有意愿发展自营经济和林下经济的职工群众,将这些自然资源盘活,切实将农场的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第六管理区贫困户张景德就是其中受益人之一,在农场党委政策的指引下,在管理区党支部鼓励和资金政策的帮助下,张景德利用168亩人工林成立了“德福生态养殖园”,养殖第一年就实现盈利42万元,使得张景德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农场党委帮助其注册了“老张头”品牌,借助“互联网+”,让老张头的特色林下产品远销抚远、绥化、哈尔滨、北京等地。这个生态园现有家禽 1.5万余只,年产蛋7万余枚。连续3年营业额超过100万,纯利润55万元,基地现有固定资产预估价值人民币超过千万余元。
  
  二是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土地挂靠承包概念。2016年,洪河农场党委采取贫困户挂靠承包土地的扶贫方式,将262户困难职工群众分配到八个管理区,由八个管理区与困难职工群众进行对接。以每亩地10元对其实行挂靠承包(代签费),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000元,可为515名困难职工群众增加收入约102万元。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居民,由管理区协调种植户以雇工形式增加其工资性收入。
  
  真心实意解民怨 传递执政温度
  
  一、成立慈善会,注入爱心之水。农场于2014年成立了建三江慈善会洪河分会,宗旨是“安老、扶孤、帮残、助学、济困、救灾”为宗旨。三年来,慈善会共接受全场党员干部、各类企业、项目施工单位、社会各届爱心人士为贫困户捐款180.26万元。慈善会累计为173户、500于人次发放生活救助物资,累计金额打28.8万元;对年度医疗费在4万元以上的特困、贫困职工一次性救助1万元和5000元,累计金额达救助12万元,同时还提供医疗无息借款,累计金额达28.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3人次,资助资金18.8万元,新入学贫困大学生救助标准,由原来的一次性救助5000元增至每年1万元。特别是2015年6月特大风灾雹灾发生后,农场慈善会拨款50万元用于救灾,解决了受灾户的燃眉之急。
  
  二、爱心超市市场化运作。农场创新性的将农场爱心超市进行市场化经营,面向公众开放,将土特产、日常生活用品等全场居民销售,将经营所得全民纳入慈善会账户用于帮扶困难群众。两年间,爱心超市销售金额达83万元,实现销售利润12万元。
  
  三、切实落实好扶贫和低保政策。今年,农场党委共下拨无息扶贫贷款200万元,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帮助筹措资金230万元,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贫困户每户提供1万元的生产补贴及1万元的无息贷款,解决其发展致富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将农场最低保障金由335元提升至375元。
  
  截止到目前,洪河农场已有27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5.6万元,实现彻底脱贫。还有19户人均收入也达到1.3万元-1.5万元,接近脱贫目标。今年,洪河农场低收入户比三年前减少25%,预计到明年年底,将比同期减少50%。
  
  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接下来,我们洪河农场党委在扶贫攻坚上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做到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建设“五美”洪河幸福家园征程中不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为国家顺利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大努力。 (刘彦江)

相关热词搜索:洪河 农场 党委

上一篇:百万顾问贺仁贵领衔广州公司 优仕猎创全国化迈开步伐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