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慎给微信电话本扣帽子
2014-12-01 15:25:21   来源:法治周末   评论:0 点击:

  尽管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造势,但打着“高清免费通话”功能的微信电话本在“双十一”尾巴上一经推出,还是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所谓“高清免费通话”功能,是指用户使用微信电话本拨打电话,在对方也安装了微信电话本的前提下,可以通过2G/3G/4G网络或者WiFi网络传输通话内容;微信电话本通话功能本身免费,但在2G/3G/4G网络下会消耗流量,而在WiFi环境下则完全免费。

  应用商店内下载数的不断攀升,微信朋友圈内好友的大量转发,似乎预示着这款应用将成为微信之后,腾讯在通话领域的又一大OTT(即“过顶传球”,“Over The Top”的缩写,是指利用运营商通道、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创新。

 然而,如同微信刚推出时一样,微信电话本主打的“高清免费通话”功能,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款应用,对于普通用户和运营商来说,又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双方安装才能“免费”通话

  实际上,微信电话本并不是一项新推出的功能,它的前身,是早已在QQ中存在的“QQ通讯录”。2013年,QQ通讯录团队并入腾讯的微信事业群,而QQ通讯录也由此升级为微信电话本。11月11日所推出的微信电话本,只是将此功能独立制作成一款脱离于QQ和微信的应用程序。

  据统计,在上线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微信电话本在苹果应用商店“工具”类下载榜单中已经排名第一;在“应用宝”安卓商店中,微信电话本的下载量超过了2300万次,在安卓系统中的下载峰值更是达到了5万次/小时。

  法治周末记者下载、安装微信电话本后发现,可以使用微信账号来登录微信电话本;点击“微信登录”后,微信电话本需要用户授权获取微信中的好友关系和公开信息。

  在确认登录、进入微信电话本界面后,发现其有“拨号键盘”“通话记录”“联系人”“短信”四个版块;而引发关注的高清免费通话功能,便通过“免费通话”标签,置顶在“联系人”——即手机通讯录一栏中。

  点开“免费通话”,可以发现其中是一个单独的通讯录,所有联系人的信息上都有一个“免费”标志,意味着可以通过微信电话本拨打免费电话。

  但免费通话并非针对手机通讯录中的所有人都适用,必须在通讯录中的好友也安装了微信电话本之后,“免费”标志才会打上,也才能够拨打免费电话。在微信电话本“免费通话”这个通讯录中的好友,便是收录了那些已经安装过微信电话本的手机通讯录人员。

  对于收录在“免费通话”中的好友,点击“拨号”,便可以使用高清免费通话功能、利用流量或者WiFi打电话;所谓“免费”,仅仅是指免除电话费,但消耗的流量依然将按照运营商的资费标准收费。而对于手机通讯录中没有安装微信电话本的好友,使用微信电话本依然可以正常拨打电话,不过这通电话拨出后,与使用手机自带通讯录拨打电话并没有区别。

  是否属于IP电话成关键

  由于微信电话本的高清免费通话功能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直接关联,有观点认为,这样的功能,疑似通过电话号码、利用移动互联网接通了电信网络的IP电话。

  根据2003年《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相关规定,IP电话属于需要许可经营的基础电信业务,在没有获得相关基础业务经营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开展。而这种经营许可,掌握在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此类基础电信运营商手中。

  一位互联网业界人士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了微信电话本与涉足基础电信业务的IP电话之间的区别:“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相关规定,IP电话业务特指由电话网络和IP网络共同提供的Phone-Phone以及PC-Phone的电话业务。简单来说,IP电话有两个特点:第一,IP电话的语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使用了IP网络协议,即利用互联网传输信号,而不同于普通电话利用电路交换信号的方式;第二,尽管信息传输过程中使用互联网,但IP电话依然需要在端口落地到电话网络上,需要使用公用电话交换网实现与普通电话的对接。”

  该业界人士认为,是否跨越电话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界限,这是能否成为IP电话的关键;由于涉足电话网络,因此IP电话需要归属到基础电信业务中许可经营。而微信电话本中的免费通话,他表示这一功能并没有使用到电话网络,而是完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微信电话本的免费通话功能,需要双方都安装了这款应用才行。而这就意味着,利用微信电话本打的电话,实际是上一种在APP内部实现的语音通话功能。虽然这也能算是广义上的‘打电话’,但其技术上与普通电话完全不同,而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语音通话应用服务。”

  电话号码只是个账号?

  而针对为何微信电话本能够与电话号码直接关联来打电话,该业界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微信电话本免费通话功能中的电话号码,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电话号码”了:“一般来看,用电话号码拨出的电话,都是走了电信网络。但这个电话号码对于微信电话本来说,只是该应用标识用户的编码,相当于每个微信电话本的用户以自己的电话号码作为账户。”

  “在微信电话本中利用电话号码进行免费通话,就跟你在QQ上与别人进行语音聊天的性质一样;只不过在QQ上你是通过QQ号、昵称来寻找、联系好友,而在微信电话本中,你是通过通讯录和电话号码,并没有本质差别。”该业界人士表示,“之所以有这种质疑,根源在于当前智能手机功能多样化,不仅承载了移动电话的属性,更是一部可以装载各种应用、无所不能的掌上电脑。”

  而电信行业资深法律人士单磊对此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将电话号码视为只是一个互联网账号的观点,是一种陷入“唯技术论”的理解。

  “首先,微信电话本绑定电话号码的过程是需要短信验证的,这就打通了互联网和电话网;其次,微信电话本还提供了互联网语音和普通电话语音的无缝转换功能;第三,微信电话本全面接管了手机的通讯录和短彩信功能,这都是电话所固有的。”单磊说,“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区别已不再明显,这样理解,可能更符合电信条例等法规中对‘电信’的定义。”

  法律应当包容创新

  “微信电话本是基于当前网络服务、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的一项OTT创新,并没有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是一件好事。”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阚凯力认为,微信电话本为用户多提供了一种打电话的选择,选择传统电话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与人沟通、交流,用户享有这种自由选择权。

  面对OTT上的不断创新,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教授认为,法律应当对这些创新持包容态度。

  “互联网和电信领域,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法律和监管应当持一种包容的态度。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可能会对现有规则带来一定的挑战,甚至是颠覆,因此我不建议用合法或违法去判断一项新生事物,更不要一上来就给它‘扣帽子’、判断一项创新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这种创新是否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这种创新否符合消费者的利益。”王春晖说。

  在王春晖看来,法治一定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统一,就法的功能而言,首先,是法的导向功能,法应当为支持创新的指南,引导其规范发展;其次,法的评价功能,对于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市场需求和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创新,应当鼓励;第三,法的预测功能,互联网时代的立法一定要具有超前性,不能限制和阻碍技术创新;第四,法的教育功能,法应当积极地鼓励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对于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及时依法矫正;第五,法的强制功能,对于切实危害社会和消费者的权益,法应当及时发挥其惩罚和制裁的功能。

  大势所趋OTT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李含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OTT(即“过顶传球”,“Over The Top”的缩写,是指利用运营商通道、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席卷而来。

  微信电话本的推出,电信运营商的反应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像微信当年推出时的争议频发,甚至讨论到微信是否影响运营商的信道、微信是否应当收费、是否可能关闭微信等问题,此次微信电话本上线,各大运营商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在谈及对微信电话本的看法时,表示微信电话本对运营商语音业务并非是毁灭性的替代。他认为,微信电话本对运营商的语音业务,肯定存在竞争。但就其本质而言,这一产品还是基于运营商数据之上的业务,用户在使用这一产品时,还是会使用运营商的数据服务,因此是完全可以双赢的。

  数据显示,由于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的数据流量增长已一定程度上弥补语音和短信的下降。2013年,中国移动短信和语音收入累计减少163亿,但其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则增长了388亿,从665亿增至1053亿。流量收入的增长弥补了传统收入的漏洞。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对于此也表示:“不同的用户对通话质量有不同的需求,看用户自己的选择吧。”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教授表示,就微信电话本免费通话的使用情况来看,通话质量还不太稳定,并且由于需要通话双方都安装这一应用,在推广和普及上仍然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来看不太可能对移动电话产生替代性的影响。

  王春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运营商之所以此次反应并不强烈,实际上是已经认识到了互联网对于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但是OTT是未来大势所趋:“就像相机与手机的关系一样,除了专业的摄影设备,一般的数码相机,早就能被拥有先进照相功能的智能手机所替代了。传统电信业务与OTT创新服务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规律。”

  微信电话本只是当下OTT创新时代的一个缩影,OTT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OTT创新中,最成功的便是微信,可以看到它改变了我们很多的生活方式。一个微信,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从依附于电话号码、转变到了微信上,再也不用担心电话号码变更、手机丢失等问题给我们联络他人带来的不便;并且随着微信覆盖面的越来越广,也让我们扩展自己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容易。”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阚凯力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你是第一个用微信联系我的采访记者,这就是微信的影响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阚凯力乐观地预计,随着OTT创新的不断推出,将解决长久以来存在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问题——携号转网,将迎刃而解。

  在阚凯力看来,目前的电话号码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捆绑消费者的枷锁,并因此严重阻碍了电信竞争的进一步深入。但是,因为技术上、经济上和利益分配上的种种矛盾,世界各国和我国在推行“携号转网”上,都遇到了很多困难。

  阚凯力感慨:“很多人用了多年的电话号码,在希望变更移动电话运营商时,只能无奈换号,还要通知很多人自己换号了。这对于人们维护社交关系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麻烦。而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不断诞生,电话号码对于人们的意义将越来越淡化。就像微信,无论电话号码怎么变,都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他人。”

  阚凯力表示,当类似微信号这样的虚拟账号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携号转网”将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利用虚拟账号实现用户转网,阚凯力早在2012年3月便向工信部提交建议,研究如何具体开展;而在今天,阚凯力认为,微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对于未来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共赢之路,王春晖认为,电信运营商不应将互联网企业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应当在包容、融合、合作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共赢之路。

  “可以考虑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让互联网企业参与到基础电信业务中,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各尽其用,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产业做适当的事情,千万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王春晖说。

  阚凯力认为,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寻求共赢,可以学习电力公司的发展模式。

  “电力公司只负责电力这种基础资源的供给,而不管具体的电力应用方式。电信运营商也可以这样,通过提供最基础的电信资源、通道、带宽,将其他的具体服务和应用放开让市场去做,把互联网公司视为自己最大的服务对象。”阚凯力说。

  电信行业资深法律人士单磊对此认为,行业在融合,产业在共生,同一个生态圈里的企业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不可以笼统地谈、宿命地谈,应当开放性地寻求合作、公平性地开展竞争。在竞争与合作中,所有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政府划定的,不是专家框定的,而是市场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处在永恒的动态中。一句话,市场的力量使产业蓬勃,法治的规范令基业常青,企业的宿命取决于对这两者的适应。

相关热词搜索:电话本

上一篇:疯狂快递业的背后:自身缺陷和政策限制
下一篇:透过职场雾霾看铁塔跳槽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