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洋贿赂”是外企“入乡随俗”的结果?
2015-08-17 14:06:06   来源: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
2004-2009年间,IBM卷入“行贿门”,超过100名IBM中国员工向中国人士提供“不合适”的海外旅游、娱乐和其它礼物

  化险咨询与上海美国商会日前联合发布《2015中国商业报告》称,中国严厉打击腐败的行动已经让在华外企感受了压力。反腐高压之下,多家知名企业面临巨额罚金,多名政府高层官员入狱。52%的受访外企高管认为其公司今年成为中国执法行动目标的可能性增大。不过,由于中国法律法规不明确,不少外企在合规问题上仍然摸不着头脑。

  过半在华外企感到反腐压力,无异于一份在华跨国公司的“自白书”:因为自己做贼心虚,扰乱市场秩序,滋长官员腐败,故而感到了压力。如若不然,外企在中国守法经营,应该对中国的反腐拍手称快才是。

  近年来,葛兰素史克、美赞臣、雅芳、辉瑞、摩根士丹利、强生、戴姆勒、力拓、西门子、IBM等一系列在华知名外企曝出商业贿赂丑闻,已然说明了在华外企经营策略的整体面目——恰如国际权威反腐机构透明国际所指出,“跨国公司对国际反行贿公约的精神充耳不闻”,而以行贿的方式介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有调查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事实上,外资企业行贿的招数,丝毫不亚于国内企业,甚至更为游刃有余,更“懂”中国商业环境的“潜规则”。

  对于“洋贿赂”中的行贿与受贿双方,无疑都应予以严厉打击,无所宽宥。否则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有限资源的错误配置,造成巨额损失。目前来看,中国已有行动,除了打击行贿受贿行为,还开始大力实施反垄断条款,监管机构将调查范围扩大到环境、食品、安全和税收等领域。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清除国内公职务人员权力寻租的恶俗,重建起一个“法治”而非“权治”的市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洋贿赂”之所以在国内畅行无阻,且呈蔓延之势,其中固然有行贿方式隐蔽的因素,但更重要而关键的的原因在于法治不彰,权力对市场准入的干预太多,占绝对资源优势的权力和薄弱的执法系统为外企行贿提供了温床。不妨说,国内的商业环境是迫使外企“入乡随俗”、甚至“逼良为娼”的制度性诱因。

  这种制度性短板,也恰恰是外企在国内反腐风暴下,仍然“摸不着头脑”的原因,即“中国法律法规不明确,常常明显背离监管部门所强调的‘法治’”。尽管如此,如报道所说,很多企业并没有采用调查报告所提出的能够降低这类风险的最佳方法,如加强第三方尽职调查、实施更为严格的监控措施,而有可能再次选择“入乡随俗”,采取一些规避合规规定的做法——这显然是背离法治化的一种“潜规则”。

  由此或可说,在华外企所受到的压力,既有因反腐高压而殃及自身的压力,也有因国内法规模糊而无意增加了规避政策的难度而产生的压力——对于后者,应当说,很大程度上并不说明在华外企是如何的“守法经营”,而恰恰揭示了其意图行法外之权的一面。在我看来,这正是这则新闻所透露出的最大信号。

  在华外企感到反腐压力,我们对此不必太过乐观。打击“洋贿赂”,功夫在“诗外”。从现状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实现商业行为的市场化和法治化,包括推动垄断行业的市场化变革,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权力的主导功能,推广采购与供销环节的阳光招投标制度,增加经济行为的透明度。简言之,就是要把国内市场这只有缝且流脓的“蛋”,缝好、清洗干净,否则,再怎么驱赶“苍蝇”,也于事无补。

  来源: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5/08/219480332.html

相关热词搜索:外企 结果

上一篇:金牌导演为何票房失宠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