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领导干部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
2015-09-19 11:10:09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过于讲求“舒适地带”,创业劲头可能会被磨平,改革动力可能会被耗光。群众中有声音说,“日子过得舒服,是官员缺少改革动力的重要原因”,可谓切中要害。(人民日报 2015.9.15)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舒适地带”。在那里我们的生活是可预言的、常规的和没有压力的。当我们处于自己的舒适地带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安全。然而处于当前改革发展的社会,领导干部过分安于“舒适地带”,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把自己关在舒适的环境里太久,思想上必然缺乏追求上进的念头,精神上容易产生懈怠情绪,整个人也就陷入一种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很难有进步和创新,更谈不上大刀阔斧引领改革的潮流了。那么领导干部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在改革的洪流中做好群众的领路人呢?
  
  严格自律,加强公仆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领导干部走出舒适地带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时常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避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领导干部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的,领纳税人的工资是要为纳锐人办事的,领导干部应明确定位自己的公仆角色,在工作中深入基层服务、调研解决与人民群众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自身的担当意识和责任精神。具备了公仆角色、责任意识、担当精神,领导干部对自身肩负的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对“舒服的日子”恐怕不能安心受用了,对“一杯茶、一张报、一天会、一台车、一席宴”的工作节奏就不会安之若泰了。如此一来,领导干部走出“舒适地带”,投身基层实践就是必然了。
  
  居安思危,增强本领恐慌意识。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党员干部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掌握的知识,居安思危,多一点本领恐慌意识。不能认为学历达标了知识就够用了,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止步不前,或者试图用老方法去处理新问题,用老经验去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这样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大潮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我加压力丰富学识技能,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说外行话,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社会,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不畏艰险,做好群众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总书记通俗的语言也形象地阐述了领导干部应该走出“舒适地带”,走出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走出因循守旧的工作模式,走出冬暖夏凉的空调办公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艰难险阻是常态,领导干部只有不畏难不避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触动少数人的利益,才能在探索中取得改革的胜利,才能做好群众的领路人。
  
  (撰稿人:许叶平)四川什邡

相关热词搜索:领导干部 地带

上一篇:美国政客和媒体很招人烦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