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物 > 正文

全睿娴女士:科学求实的探究 大义精诚的笃定
2015-12-30 09:31:20   来源:中讯网   评论:0 点击:

——就地震新理论研究应用等问题答记者问
\  

 
    2015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的2015年中国中小微企业家年会上,由全睿娴女士独家冠名的“全睿娴地震学说——中国地震预测发展论坛 ”成为一场“思想的盛宴”“智慧的演讲台”。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对外联络部、人事部、农业部、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中国老科协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及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品牌专家、地震研究专家、企业家等济济一堂,围绕地震新理论进行火热地探讨和互动,共同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全睿娴女士究竟在地震研究上有哪些新发现、新成果?她是如何看待气候与环境的关系的?中国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她有怎样独特的见解?她以怎样的科学态度作调查研究?是什么力量和信念驱使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公益事业……期间,针对这些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全睿娴女士接受了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家主流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

  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记者:全女士您好,据了解您在地震新学说研究上付出了15年的时间,请问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选择这条道路并坚持不懈地走下来?

  全睿娴:地震尽管是自然现象,但往往跟灾难联系在一起,并且地震引起的灾难是破坏力巨大的,后果极其严重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头脑中紧绷“地震”这根弦。

  我走上地震研究的道路,同样是因为看到了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我觉得每一个人,生来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义无反顾地去研究地震、预测地震、为人类的防灾减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

  从1999年开始,我为了寻找地震的前兆现象除了看有关地震的资料,还看了不少侦探电视剧和小说,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像侦探家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寻找一切的可能。从天空的云彩变幻、春夏秋冬的气候,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河流、湖泊、大海的异常变化,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重大事故的关注和记录;从南到北,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空能听到看见的相关信息,都成为我寻找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的依据。

  记者:您是一位企业家,可想而知,企业有很多事需要您去安排和处理。您怎么有时间去研究地震呢?

  全睿娴:如您所说,企业的事千头万绪,方方面面处理妥当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我研究地震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方面,正如鲁迅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要你对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怀着足够的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过去的15年里,我研究地震可以说是争分夺秒,不放过每一次机会,忙到深夜时分是常有的事。

  记者:应该说,您研究地震是从“外行人”开始的,但您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遵循和预测方法。在很多人的眼里,地震预测是件神秘而深奥的事情,您对此如何看待?您又是怎样洞悉其中的奧妙的呢?

  全睿娴:说到“外行”或“内行”,我认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内行与外行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不是真正付出了努力,真正有所发现和创新。

  关于地震预测问题,大家心中的疑问太多了。可能有人会问,社会如此进步,科技如此发达,可地震依然频频发生,生命安全和居住环境常常遭受重创,难道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只能“望震兴叹”了吗?可能还有人会问,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地震研究上不惜物力财力,可令人满意的重大成果却十分有限,究竟需不需要在方式方法上改进或资金配置上更趋合理化、科学化一些呢?可能还有人会问,现实中有一些前沿的、独特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地震研究成果,却因为体制、惯性思维、守成思想等制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这样的局面究竟怎样才得实现反转……

  以上这些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识见,我就不做一一解析了。就我研究地震来说,既遵循科学,又敢于大胆质疑。比如说,“板块构造学说”是传统上的地震原因,我通过多年来观察、分析、对比、总结,研究出板块只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现象,它并不是导致地震的真正原因。

  记者:据各方面反馈,您的地震预测结果一次次跟现实“对接”,被很多人看做是很神奇的事,能否谈一谈您秉承怎样的科研态度?

  全睿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求实”是我从事地震研究的态度。它必须是科学的,有根据,有遵循,有推演过程;同时,又是实事求是的。毕竟,你的研究成果,是要与将发生的情况相互印证的,来不点半点虚的假的,也不允许有半点虚的假的。

  突破,缘于不懈地创新

  记者:地震成因,是您地震研究成果中的创新与亮点。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地震成因几乎已是“统一口径”。然而,您却揭示出全新的秘密,这样胆量和突破令人称赞。对这样的“有破有立”您是如何看待的?

  全睿娴:很简单,对一直不正确的问题,如果不去点破它,揭穿它,又怎么能够实现创新和进步?!不得不说,地震预测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和技术上都没有新的实质性地突破,跟定位地震成因有很大干系。从时间和事实证明看,固有的“板块构造学说”,并无体现出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反而像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多数学者和专家把现象当本质,把过程和结果当原因,掉进了“迷宫”,致使建树寥寥。那么,这个时候是否应该质疑,是否应该想想还有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方向和路线可行,答案不言自明。

  记者:在您看来,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全睿娴:引起地震的因素尽管很多,但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因素:第一大因素是外在因素,主要有: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第二大因素是内在因素,主要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

  在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或天体引力与地心吸引力不平衡时,地球通过自转公转运动来实现新的平衡,地球内部物质会加速运动形成巨大的撞击力或冲击力,引起地壳尤其是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薄弱区域发生晃动或振动而引发地震。

  断裂带、地震带的形成也不是因为板块移动互相碰撞或挤压形成的,都是因为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原因而形成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地球的地形地貌图就清楚了。

  \

    \

  记者:那么,造成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全睿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的因素,二是人为的因素。前者主要表现为:许多亿年来地球在运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高山流水、湖泊、大海,形成了高低不平,厚薄不均,重轻不一等地壳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是在天体引力、地心吸引力和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共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比如喜马拉雅山与山脚平地之间,重轻比例差异极大,在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下,喜马拉雅山的重量远超出山脚平地的承受力,从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断裂带和地震带。

  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破坏者。就人为因素造成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方面,比如,大量地抽取消耗石油、天然气和各种各样的矿产等地下资源;建设过高过密的城市建筑群、过深过宽的水库等。

  记者:目前地震震中预测范围的国际标准锁定在100公里以内,而这个范围在您看来是不客观、不科学的,这基于怎样的判别?

  全睿娴:我多年来的观察、记录诸多案例显示:地震的发生发展与台风的发生发展极为相似,地震的预测也应与台风的预测一样,在刚发生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预测,并要实施时时监测,震级越大,震中影响范围越大,地震预测的震中范围不可能锁定在100公里内,应尽可能在客观的、科学的、真实的基础上把震中范围缩小。事实证明,地震三要素之一的震中范围国际标准锁定在100公里以内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可举证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展开阐述了。

  记者:您在地震研究中,还有哪些新发现?

  全睿娴:比如说,在地震前后极易发生飞机坠毁,轮船翻船沉船,火车出轨,煤矿瓦斯爆炸、渗水,火灾频发等重大灾难性事故,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还与地球磁场变化、地震等自然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信随着我对地震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还会发现其他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另外我想说的是,地震研究是一项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科学,同时跟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靠有限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主导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唯其如此,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防患未然,才能庇护更多的百姓不受灾难的侵害。

  记者:举世瞩目的巴黎全球气候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可以想见,在当前及今后很长的时间里,气候变化都将是全人类常议常热的话题。据了解,在气候异常变化领域,您同样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请谈谈相关情况?

  全睿娴:导致气候异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起来会让人吃惊,科学家们的共识是:90%以上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原因,人类活动与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90%。

  我经过研究总结发现,有两大原因导致气候异常变化,第一种原因是大家已达成共识、测得到看得见的,包含:原始森林遭受严重的破坏,自然和人工植被在逐年减少;无序、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过度开发和建设,如毁林造田、平山建城,填海填湖、人工水库、过高过大过密的城市建筑群等。

  此外还有:不断增加的硬化道路、广场及各种公共场所等,致使雨水流失,绿化面积逐年减少。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燃油气类交通工具不断增加及对能源的需求,石油、天然气、煤等各种能源遭到过度开发消耗。

  第二种便不易觉察、鲜为人知了,那就是人类对地壳结构的破坏所导致地球在自转公转运动过程中的失衡,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气候异常现象。这里最明显的表现是过度的开采石油、天然气。

  毫无疑问,石油和天然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或许很多人没有想到,地球同样需要石油和天然气,需要能量、润滑、减压、保温、隔热、调节等,需要固体物质作为支架,支撑整个地球的平衡平稳地运动。那么,当我们“透支”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时,就会使地球运转失衡。

  接下来,就是我最不情愿看到的现象便不可遏止地登场了:湖泊水库干涸、地面开裂、土地沙漠化;火山喷发;暴雨、洪水;北极冰融化;台风、海啸、地震、山体滑坡……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异常变化?

  全睿娴:在我看来,首先是节能减排,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开采,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消耗和依赖,进一步放缓对地球结构的破坏速度。其次是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利用,想方设法加速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替代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的使用。第三是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世界各国对地表及空气中污染物的转换机制和空间。

  在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达成了许多共识,促成了许多新的协议,而我国的一些主张和观点也赢得认同,这是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我看来,世界各国应该建立健全各种环境保护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进一步增加和扩散,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用科学的创新方法把污染物转化为清洁干净的有益物质。同时,减少硬底化的建设面积,加快“绿色中国”步伐,让更多的绿色植被森林发挥转换空气中和地表中污染物的作用,让人们感受更好的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

  记者:最近,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发表了您的研讨文章《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及治理的措施和意义》,对治理与开发西南山区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观点和见解,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响。您为什么选择西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全睿娴: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巴西建交40周年,我受邀参加了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巴西出访团。在巴西,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地大物不博”,巴西才真正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除了山区、沙漠外,可利用的土地实在太少。

  后来,我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就我国西南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主要如下:

  ——如果对西南山区的治理和开发,可扩大耕地的面积,增加粮食的产量,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增加中国物博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进口国等国家的政局不稳定所产生的潜在危机;

  ——一次性投入,永久性消除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让老百姓长居久安,减少抗震救灾的长期反复的巨额支出,减轻中央、地方政府、部队官兵和全国人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避免或减少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真正做到百年工程,千年安居。

  ——开发后的土地,明显地提高了可利用的价值,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通过出让、承包土地的方式增加收入、长期受益、与年年投入抗震救灾巨额资金和人力相比,此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合理规划开发后的土地,可实行机械化大面积耕种,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可有效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的产量。

  ——平衡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交通等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寻找新的出路,让多余的民间资本有地可投,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此外,我还梳理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措施,详情可见《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及治理的措施和意义》一文。

  同一个世界,同一份责任

  记者:跟您交流与互动,感觉您识见广博,思想睿智,求真务实,并具忧国忧民之情怀,可想而知,这跟您不断钻研学问及丰富人生阅历是分不开的。这其中有哪些体验跟大家分享吗?

  全睿娴:有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多学学、多看看、多走走,对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大有禆益的。另外,我还相信那两句话,一句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另一句是“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我们对身边新事物、新景象或熟视无睹,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那样怎会有新启发、新思想、新智慧呢?

  近两年来,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国家的一些重要活动,比如,到北京参加APEC峰会;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出访法国、摩洛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到韩国参加联合国第28届国际职业妇女大会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中巴建交40周年时参见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出访巴西,得到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些活动,使我亲眼目睹了国家实力的强大,在外交舞台上的形象。同时,我也从中产生了许多感悟和体会,深刻认识到一位企业家、研究者应担起的责任与分量。

  记者:从您的事迹中,我们读出了“位卑不敢忘国忧”,读出了“人活着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读出了一个人与科学、与时代、与社会、与国家的互动与交响。追求、志向、抱负、担当,皆融于其中。请谈谈你未来有怎样的目标和愿景?

  全睿娴:承蒙理解、称赞和鼓励,这也将促使着我下一步的努力。大家不难看到,不论是地震研究,还是气候异常变化研究,也不论是细究雾霾,还是战略意义上构画西南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我做的这些探索和努力,是“社会课题”、“公共课题”和“公益课题”,对国家有利,对民众有益,不是哪一个人的事。

  一段时间以来,我利用各种时机与场合,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国内外行业专家就地震研究等问题讨论分析,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同时,我也将成功预测的案例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告知有关部门及专家、友人,让大家来见证这项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

  但我非常清楚,当今早已不是“孤胆英雄”的时候,一项事业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创造最大的效益和价值,需要大家的集体智慧,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民众多方面的支持。同一个世界,同一份责任。民族大义,匹夫有责。我们期盼“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让原创的、独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惠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我们也期盼汇聚更多心系公益的仁人志士,众人拾柴,戮力同心,为碧水蓝天的美好环境,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防灾减灾和民富国强,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人物简介]

  全睿娴女士,工商管理博士,主要社会职务有:北京大学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常任理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湛江市文章湾天后宫协会副董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世界杰出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她成立经营湛江市鸿生贸易有限公司,后变更为湛江市鸿生房地产有限公司;成立湛江市汇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因突出贡献和社会影响力,全睿娴女士被国家有关组织机构授予“中国百名杰出创业女性”“公益之星”“全国敬业奉献劳动英模人物”“中国物业管理优秀企业家”“引领中国2015十大科技人物”等荣誉称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先锋派作家王新应邀出席艺术巅峰论坛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