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炮轰精英源自精英主义的实用化
2012-11-26 09:47: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日前,《南方都市报》联合某网站推出的“你最想轰下台的名人是谁”的调查,受到网友们高度关注。该调查列出了12位饱受争议的名人,在网上接受网友们投过来的“西红柿”和“臭鸡蛋”。从目前的投票结果来看,于丹还不是网友们最想轰下台的名人,暂列第一位的是“打假斗士”方舟子,张绍刚、高晓松则分列二、三位。(11月22日济南时报)

  为何曾经被推崇和膜拜的精英,会成为公众集体炮轰的对象?难道只是因为他们在媒体上过于活跃,让人觉得审美疲劳?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涉足的领域太广泛,给人留下了“过界”的印象?可能有这些方面的原因,但它们不是最主要的。毕竟,舆论本来就是由精英和公众共同构建的,公众需要精英作为意见领袖和权威信息的来源,所以,精英不可能沉默,他们一定要在媒体上活跃,一定要利用话语权为公众代言、帮公众说理。照此分析,公众应该乐于看到他们的身影才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精英厌烦了呢?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今的很多精英,已经是伪精英了。他们不再专业,不管自己懂不懂、懂多少,都敢戴着精英、专家、权威的帽子四处走穴、大肆赚钱。即使留下明显的漏洞,即使制造滑稽的笑柄,他们也无所谓,也不会脸红;他们不再客观,不仅不会主动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反而成为了一些利益群体的“喇叭”。这时,精英还是我们所想的精英吗?

  显然,越来越多所谓的精英已经不是公众期待的精英了,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学会把精英主义当成实用的赚钱道具。在他们的自我认知中,精英的口碑是浮云,精英身份可能带来市场效益才是“王道”。

  当一个精英已经不再把声誉、口碑、形象太当一回事,而只是把精英的头衔当成一种符号、光环、市场通行证时,他们已经在把精英主义实用化,他们已经在以决绝的姿态告别精英,同样也在告别公众——任何时候,公众都不需要愚蒙自己的精英和专家。尤其是,在公众表达也可以真实呈现时,公众更是不会对伪精英们保持沉默。

  那些被炮轰的精英,未必一无是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是在为伪精英这个群体埋单,是在为这个群体充当炮灰。但是,需要整个精英群体思考的是,为何公众会厌烦他们?他们应该自问:什么是精英主义?自己身上是否还流淌着精英主义的血液?

  精英主义可以有很多界定,但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理性、客观、质疑、批判、公共立场。只有秉持理性、客观,坚持质疑、批判,精英才能给出不同于一般公众的深刻意见,才能推动事情向前发展,这是他们专业能力得以体现的前提,若没有理性和客观,再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再大权威有什么用?当一个精英连独立思考都不会时,他们或许已经不配被称为精英。同时,也只有站在公共立场上发言,精英才不至于异化为某个群体的代言人,不至于萎缩为“一个人的精彩”,不至于不知公众冷暖,不通公众话语。

  有人会说,网络舆论有其情绪化和反智的一面。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舆论有其自我修复性,他们对待精英及精英主义或许有情绪化的一面,但这并不妨碍舆论对精英的指责,以及对精英主义的呼唤。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把公众舆论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就会在精英的高地上固步自封,不懂反省。那时,精英和公众之间将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也缺少真诚沟通的耐心。

  因此,当网络列出最想炮轰的精英名单时,精英们应该把这看成是一种公众表达,不能仅仅一笑而过、或视而不见。要不然,这个被炮轰的名单,还会不断地扩大。李劭强

相关热词搜索:炮轰 精英 源自

上一篇:“从拼己回到拼爹”不只是个体无奈
下一篇:教育惩戒的分寸何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