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少年朝食,食之情怀
2017-06-26 17:47:52   来源:   评论:0 点击:

――访余氏热干面

\

门前生意火爆

\
  
余阿姨在做热干面

 

  01.

  川端康成在书里写到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而对于余阿姨而言,四点半的凌晨,是热干面和顾客,是劳作与享受。

  一点半的武汉还在沉睡,味蕾就开始复苏了。借着稀疏的路灯,余阿姨穿过街区来到店里,拉开卷门,支个蜂窝煤炉,烧沸水,备面,调黑芝麻酱,兑上芝麻油,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过早”作准备。正式营业,也刚过三点半,随着天空大白,三三两两来过早的人变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店面很小,两张桌子放着备料,四张顾客坐的简木桌子,两叠塑料板凳,两台老式电风扇,一本红白日历本,就是这家“网红店”的全部了,甚至这家店“吝啬”地连招牌也没挂。

  “要辣不?要葱不?那我就放了。”

  “加块干子是不?还是不要辣吧。”

  来过早的,大部分是熟客,余阿姨大都认识,抬头一瞥就记起了他的口味脾性,余阿姨扯着一口武汉话,和老顾客们唠着家常,手上功夫却一刻也没歇着:娴熟地抓起一把面,放进长柄勺兜着,劲道的碱水面条在烫水里翻几个打滚儿,捞出来,浇上辣子油,卤水,肉汤汁,放一大勺石磨磨制的黑芝麻酱,撒上葱花,萝卜丁和酸豆角,短短数十秒,一碗热干面就递了过来。

  02.

  余阿姨今年64岁了,是个地道的老武汉人,记忆里的武汉是江汉路纵横交错的巷道街道,是芝麻酱加萝卜丁简单拌成的热干面,大清早去家对面的早餐店过个早,吃碗热干面,成了余阿姨的习惯,一来二去,做热干面的基本步骤也就熟记于心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余阿姨下岗了,那时候她正值壮年,家里又缺少经济来源,再三考虑后,决定出来卖早点。

  “那时候面子薄,干这行又没面子,为了生计才不得不做。”

  余阿姨的生意经从一辆小推车开始,刚开始就只炸面窝,每天在小巷子里穿来穿去,喊着“面窝啊!面窝!”。头两年生意倒也不错,吸引了不少顾客。后来就有人觉得只是炸面窝太过单调,还浪费了余阿姨的好手艺,就提议她添个热干面。靠着这几年炸面窝的一点积蓄,余阿姨租下了江汉二路的这家店面,一做就是28年。4元一碗的热干面,配上2元的蛋酒,传统的搭配瞬间俘获了食客的味蕾,也赢得了一批顾客。而那时候同时起步的几家热干面店坚持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最近几年突然开起了很多热干面店,光是做面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余阿姨说,为了让面更有味儿,她把早期淋面的黄芝麻酱换成了香味更浓郁的黑芝麻酱,面好吃,芝麻酱一定要够地道。黑芝麻微苦,口感没有白芝麻那样好,而且价格昂贵,但是黑芝麻的香味更浓郁,营业价值也更高,面条吸了汁儿,就更入味了。

  把一碗热干面做得那么好吃,要说有什么秘诀,余阿姨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是拿起仅剩的几根面条说道:“就是时间久了,熟练了。你看这根面条,不够有劲道就不能用了,我一看就看出来了。”

  03.

  “热干面做的香还得会拌才好吃,拌面是门硬功夫。”接过余师傅递的热干面后,龚阿姨利索地弹了弹一次性筷子,执手筷往上一抬,一卷,来回翻动,直到芝麻酱、卤水、肉汤汁均匀地沾在每根面条上才算大功告成。

  吸饱了汤汁后的面条有些膨胀,圆润而有亮泽,“嘶——啦——”一声,入口满嘴芝麻香,甚至还能吃到未完全磨碎了的芝麻粒。龚阿姨是余氏热干面的熟客,退休后就在江汉路广场那跳舞,跳了二十几年也就来这里吃了二十几年。“我家离这儿两三站的路,下雨的时候不跳舞,也要赶来过个早。”

  余大伯在这儿吃了两三年,看我们采访余阿姨的时候,伸长了脖子朝我们嘟囔,“都是你们拉着她聊天,余大姐都没功夫做面了。”他顺势挑起几根面条,“你看,这颜色都不一样。”

  “这你都能吃出来?”碗里那份热干面,还是黑的发亮,香气扑鼻,在我们眼中看不出什么不同。

  “当然不一样,昨天那份更有味儿。”他手上这碗是另一个师傅做的,他嫌不够香,埋怨我们提前让余阿姨下了班,“余大姐都做了二十几年了,该放什么不该放什么,放多少调料,她都烂熟于心了。这方圆百里,其他家的热干面还真不能和这家比。你看这面,酱放少咯,辣油放多了。这热干面啊,还是习惯她的那一碗。”

  习惯了余阿姨做的黑芝麻热干面的还有带女儿过来的陈阿姨,看见我们正吃着热干面和蛋酒,就推荐道:“余师傅家的热干面,选宽粉下面才是一绝,我打小就在这儿过早,那时候还只有个小推车呢。”她把面拌好给了她的女儿,自己又去点了一碗。

  少年朝食,木心先生所言“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我觉得也没有比热干面更包容四方,具有江湖气了。四四方方一间小店,横七竖八几张桌椅,耄耋老人端着碗面搬条板凳一早晨就过去了,父亲喂牙牙学语的孩童小口吃着热干面。脾胃连土地,五谷通人情,味蕾上残留的是老武汉的记忆,深入地表,深入人心。

  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一头留着绿色长马尾的青年把吃完的热干面纸碗扔进门前的铁桶里,回头对余阿姨喊道:“明天我再来吃,来的晚了记得留一碗!”

(记者:周璐)
 
 

相关热词搜索:情怀 少年

上一篇:女子网聊2个月将“小三”劝退 经历被当教科书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